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以学为中心的微课程模板在大学课程中的设计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7-04-06 17:00

  本文关键词:以学为中心的微课程模板在大学课程中的设计及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平板、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使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学会学习是21世纪人才在信息化社会学会生存必须具备的能力。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以及近几年热议的微型学习受到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学习者的欢迎。大规模在线课堂、翻转课堂、微课程等新名词也逐渐为人所熟知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几年,微课程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不仅为我们随时随地的学习提供了条件也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元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微课程内容集中,学习时间灵活,生动活泼的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了我们的视觉、听觉和想象等多个感官,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学习感受。微课程应用于教学对传统课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这种挑战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引起了笔者对微课程的关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查阅国内外微课程相关文献,了解微课程相关研究和实践现状,并总结微课程的相关概念和特点以及支持微课程的理论基础。二、结合微课程的具体案例,通过对案例中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分析,总结微课程的设计原则。基于此,本文借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构建以学为中心的微课程设计模式及模板。三、在应用以学为中心的微课程设计模板之前,对大学生和一线授课教师进行相关调查和访谈,了解大学生在大学课程中对微课程认知和使用情况,并将以学为中心的微课程设计模板应用于《操作系统原理》第二章,检验微课程应用于大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四、对本文进行总结,明确论文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研究工作做出展望、提出建议。
【关键词】:微课程 教学设计 设计原则 教学案例 微课程设计模板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52.3;TP316-4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10
  • 1 绪论10-14
  • 1.1 研究背景10-11
  • 1.1.1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10
  • 1.1.2 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的需求10-11
  • 1.1.3 非正式学习的提倡11
  • 1.1.4 建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改革,跟上世界课程改革的步伐11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1.2.1 研究目的11-12
  • 1.2.2 研究意义12
  • 1.3 研究方法12-13
  • 1.4 论文研究内容13-14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理论基础14-21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14-16
  • 2.1.1 国外微课程相关研究14-15
  • 2.1.2 国内微课程相关研究15-16
  • 2.2 微课程的定义16-17
  • 2.3 微课程的特点17-19
  • 2.4 相关理论19-21
  •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9
  • 2.4.2 认知负荷理论19
  • 2.4.3 记忆遗忘规律19-20
  • 2.4.4 多元智能理论20-21
  • 3 以学为中心的微课程设计模式及应用模板21-31
  • 3.1 案例分析21-22
  • 3.1.1 案例一:二进制数——可汗学院21
  • 3.1.2 案例二:科举选官制度——中国微课网21-22
  • 3.2 微课程的设计原则22-23
  • 3.3 微课程的设计模式23-28
  • 3.3.1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24-25
  • 3.3.2 构建以学为中心的微课程设计模式25-26
  • 3.3.3 对以学为中心的微课程设计模式进行分析26-28
  • 3.4 以学为中心的微课程设计模板28-31
  • 4 以学为中心的微课程模板个案设计及应用31-41
  • 4.1 大学生对微课程认知和使用情况调查数据及结果分析31-34
  • 4.1.1 调查概况31
  • 4.1.2 调查数据和结果的分析31-34
  • 4.2 大学教学中微课程的设计和应用教师访谈34-35
  • 4.2.1 教师访谈调查提纲34-35
  • 4.2.2 教师访谈分析35
  • 4.3 微课程个案设计和应用35-37
  • 4.3.1 课程分析35-36
  • 4.3.2 微课程个案设计设计36-37
  • 4.4 微课程的个案应用以及应用效果访谈37-41
  • 4.4.1 微课程的个案应用37-39
  • 4.4.2 微课程个案应用效果访谈39-41
  • 5 总结和展望41-43
  • 5.1 研究意义和研究成果41-42
  • 5.1.1 研究意义41
  • 5.1.2 研究成果41
  • 5.1.3 本研究的创新点41-42
  • 5.2 研究局限和展望42-43
  • 5.2.1 研究局限42
  • 5.2.2 研究展望42-43
  • 参考文献43-45
  • 附录A:大学生对微课程的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问卷45-47
  • 附录B:教师调查设计47-48
  • 致谢4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辉;;高校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推进模式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2 朱元招;傅友福;王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体性”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3 雷鹏飞;束学军;;基于网络多媒体的大学英语学习设计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许修兵;从“杨氏双缝干涉”教学改革初探现代教育技术在普通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5 田莺;宋晓丹;;《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网络课程的设计实现[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张一;;教学设计在职业培训中的应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张果;;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柳瑞明;;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初探[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9 董占华;;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远程教育实践教学指导研究——以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文化局工作站为例[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10 尚亚莉;;大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锐;基于案例推理的经验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可云;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晓雄;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加涅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吕良环;论外语自主学习能力之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兴辉;成人自导学习与支持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青;学习活动建模[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妍;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乔爱玲;基于会话材料与扩展听读资源的交际型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袁磊;“农远工程”背景下的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柴娇;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越飞;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结构构成与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张维佳;上海市通用少儿英语口语星级考试网络辅助课件的设计与评价[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琳;基于电子学档的在线作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悦哲;农村信息化培训自学教材的设计与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雷慧;基于影视作品的对外汉语课件设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慧丽;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巧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苏晓勇;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法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范艳敏;学习者个体的学习需要分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耿卉;《远程教育学》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以学为中心的微课程模板在大学课程中的设计及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92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892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9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