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珍爱感的现状及其培养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珍爱感的现状及其培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在青年总体情感素质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生活情感下属因子——珍爱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所谓珍爱感是指对人类、动物、植物等一切生命体的爱护和珍惜的情感。学术界对“生命”的研究由来已久,但这些研究多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出发,从情感层面着眼并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研究鲜见于文献。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实验室实验、现场团体辅导实验等研究方法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珍爱感研究,编制了《大学生珍爱感问卷》,调查了大学生珍爱感的现状,运用生理仪器揭示了珍爱感强的学生和珍爱感弱的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引起的情绪在生理反应上的差异,验证了团体辅导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珍爱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1)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珍爱感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珍爱感的有效工具;(2)大学生珍爱感的总体水平较高;(3)大学生珍爱感具有性别和专业差异,其中:女生优于男生,文科生优于理科生;(4)大学生珍爱感受学业成绩影响;(5)血容量搏动频率(心率)可以作为考察珍爱感高低的生理指标;(6)通过知情相结合的团体辅导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珍爱感在实践上是可行的。
【关键词】:大学生 珍爱感 生物反馈仪 团体辅导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1 引言7-8
- 2 文献综述8-14
- 2.1 珍爱感的概念界定8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8-13
- 2.2.1 生命意识的研究综述9-10
- 2.2.2 生命意义感的研究综述10
- 2.2.3 珍爱感影响因素的研究10-11
- 2.2.4 珍爱感测量的研究11-13
- 2.2.5 珍爱感培养的研究13
- 2.3 已有研究的不足13-14
- 3 研究构想14-16
- 3.1 研究目的14
- 3.2 研究意义14-15
- 3.2.1 理论意义14
- 3.2.2 实践意义14-15
- 3.3 研究步骤15-16
- 4 大学生珍爱感问卷的编制16-26
- 4.1 初始问卷的编制16-17
- 4.1.1 目的16
- 4.1.2 方法16-17
- 4.1.3 结果17
- 4.2 初始问卷的项目分析17-20
- 4.2.1 目的17
- 4.2.2 方法17
- 4.2.3 结果17-20
- 4.3 探索性因素分析20-22
- 4.4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22-24
- 4.4.1 信度检验22
- 4.4.2 效度检验22-24
- 4.5 讨论24-25
- 4.6 结论25-26
- 5 调查研究26-31
- 5.1 目的26
- 5.2 方法26
- 5.3 结果26-29
- 5.3.1 大学生珍爱感的总体状况26-27
- 5.3.2 大学生珍爱感的差异比较27-29
- 5.4 讨论29-30
- 5.4.1 大学生珍爱感的总体水平较高29-30
- 5.4.2 大学生珍爱感具有性别和专业差异30
- 5.4.3 大学生珍爱感受学业成绩影响30
- 5.5 结论30-31
- 6 实验研究31-41
- 6.1 实验目的31
- 6.2 实验原理31
- 6.3 实验假设31
- 6.4 实验方法31-35
- 6.4.1 被试31-32
- 6.4.2 实验设计32
- 6.4.3 实验材料32
- 6.4.4 实验设备32-33
- 6.4.5 实验流程33-34
- 6.4.6 实验程序34-35
- 6.4.7 数据采集及统计35
- 6.5 结果35-38
- 6.5.1 看图片前后测阶段生理指标的差异35-36
- 6.5.2 珍爱感高低分组前测阶段生理指标的差异36-37
- 6.5.3 珍爱感高低分组后测阶段生理指标的差异37-38
- 6.5.4 三张图片后测阶段生理指标的差异38
- 6.6 讨论38-40
- 6.6.1 可通过生物反馈仪实验的手段测量大学生的珍爱感38-39
- 6.6.2 血容量搏动频率(心率)可以作为考察珍爱感高低的生理指标 3339-40
- 6.7 结论40-41
- 7 干预研究41-46
- 7.1 研究目的41
- 7.2 理论依据41
- 7.3 研究方法41
- 7.3.1 被试41
- 7.3.2 工具41
- 7.4 珍爱感团体辅导活动方案设计41-44
- 7.4.1 团体目标41-42
- 7.4.2 团体性质42
- 7.4.3 团体领导者42
- 7.4.4 活动内容与程序42-44
- 7.5 结果44
- 7.6 讨论44-45
- 7.7 结论45-46
- 8 结论与展望46-48
- 8.1 总结论46
- 8.2 创新点46
- 8.3 教育启示46-47
- 8.4 研究展望47-48
- 参考文献48-51
- 附录 151-52
- 附录 252-55
- 附录 355-56
- 致谢56-58
- 附件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晓军;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陷及其原因分析[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褚惠萍;;从大学生自杀现象看高校的生命教育[J];江苏高教;2007年01期
3 冯建军;;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22期
4 卢家楣;;论青少年情感素质[J];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5 卢家楣;袁军;王俊山;陈宁;;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6 卢家楣;汪海彬;陈宁;田学英;;我国青少年理智情感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7 王东莉;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青少年教育的终极使命[J];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06期
8 张美云;;近年来我国大陆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04期
9 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21期
10 高锦泉;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旭峰;心率变异性等多项生理指标对情绪稳定性的评价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2 张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玲玲;心理生理视角下青少年爱国感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栋梁;青少年爱国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贤敏;中国古典音乐诱发情绪的生理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盛正群;大学生生命意义问卷修订[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卡静;中学生生命意识、生存技能和生命意义感现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6 赵菲;青少年生命教育团体辅导活动实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孙卉;青少年合作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赵鹏司;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感培育研究[D];南华大学;2013年
9 张文渊;青少年探究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珍爱感的现状及其培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3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93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