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基于高校公共交往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品质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8 21:56
  大学生社会责任品质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科学的理论和研究范式,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校公共交往蕴含公共对话、公共协商、公共参与及公共治理的意蕴。通过以公共交往为视角的高校教育范式变革,即通过高校教育的"孤立-交往"变革、"客我-主我"变革、"私利-公利"变革、"理性-实践"变革,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品质社会性、主体性、利他性及参与性的发展,为大学生社会责任品质的培育发挥主导作用。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53(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高校“公共交往”的理性审思
    1.交往理论:公共交往理论的基础
    2.高校公共交往的多重意蕴
二、基于“公共交往”的高校教育变革
    1.高校教育的“孤立-交往”变革
    2.高校教育的“客我-主我”变革
    3.高校教育的“私利-公利”变革
    4.高校教育的“理性-实践”变革
三、高校“公共交往”与大学生社会责任品质培育的交互关系
    1.通过高校“公共交往”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品质的社会性
    2.通过高校“公共交往”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品质的主体性
    3.通过高校“公共交往”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品质的利他性
    4.通过高校“公共交往”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品质的参与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生公共服务动机的提升路径研究——基于道德认同和志愿服务经历的作用[J]. 赵琛徽,翟欣婷.  江西社会科学. 2020(03)
[2]论主体性的维度及成长进路[J]. 龚志文,刘太刚.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3]学校公共交往的意义缺失及其有效实现——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视角[J]. 范李明,曾水兵.  教育评论. 2016(05)
[4]作为一种道德品质的“公”[J]. 方旭东.  中国德育. 2013(05)
[5]学校教育中的“公共交往”与公民品质的培育[J]. 叶飞.  教育导刊. 2012(06)
[6]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万光侠.  江西社会科学. 2000(04)
[7]学会负责——为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中的人道、伦理/道德、文化价值教育选择目标[J]. 胡卫.  教育研究. 1994(02)



本文编号:33307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3307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0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