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系统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1 10:11
进入新世纪,世界科技快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的现实情况,党中央、国务院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要在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最大的战略资源。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切实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任。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是从传统教育、创造教育和素质教育中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引导他们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从而成长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以创新为灵魂、与传统教育相对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教育模式。本文对创新素质教育的有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分析了传统教育在创新型...
【文章来源】: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难点及预期效果
1.5.1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1.5.2 本文研究的难点
1.5.3 本文预期效果
2.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
2.1 创新素质
2.1.1 创新素质的含义
2.1.2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基本要素及结构特征
2.1.3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判据
2.2 创新素质教育
2.2.1 创新素质教育的涵义
2.2.2 创新素质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程
3. 创新型国家视域下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当代困境及转向
3.1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当代困境
3.1.1 强调人才培养的统一规格,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1.2 过重的应试教育色彩,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1.3 使用灌输式教育方法,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低下
3.1.4 过于偏重认知教育,忽略了存在教育
3.1.5 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了创新人格培养
3.1.6 文理分科,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3.1.7 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 传统教育模式向创新素质教育模式转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2.1 转向的必要性
3.2.2 转向的可行性
4. 国外高校创新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4.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4.1.1 从根本上变革本科教育
4.1.2 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
4.1.3 建立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
4.1.4 改革课程结构,消除学科间的隔阂
4.1.5 形成教学、研究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大教育
4.2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4.2.1 创新学制和学位制度
4.2.2 拓宽专业口径,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
4.2.3 重视社会实践
4.2.4 改革教学方法
4.2.5 改革学业评价制度
4.3 给我们的启示
4.3.1 将研究和教学融为一体
4.3.2 改革单一的教育模式
4.3.3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4.3.4 注重创设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5.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系统的建构
5.1 系统建构的原则
5.1.1 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5.1.2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5.1.3 坚持系统观原则
5.2 系统模型建构的方法
5.2.1 坚持系统观
5.2.2 教育教学过程实践与分析
5.2.3 建立反馈机制
5.3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系统模型
5.3.1 创新素质教育目标
5.3.2 教育者
5.3.3 学习者
5.3.4 教学管理
5.3.5 教学模式
5.3.6 设计和实施形成性教学评价
5.3.7 修改教学
5.3.8 设计和实施总结性评价
5.3.9 创新环境建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求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局[J]. 朱清时. 中国高等教育. 2009(20)
[2]创新人才观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观的革命性变革[J]. 叶山岭. 中国高等教育. 2009(11)
[3]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重德育[J]. 顾秉林. 中国高等教育. 2008(11)
[4]大学的生命:日新之德——为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时的讲话发表一周年而作[J]. 杨叔子,余东升. 高等教育研究. 2008(05)
[5]现代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与实施[J]. 李慧勤,李红君. 中国高等教育. 2008(10)
[6]以创新为灵魂 构建教育教学新理念[J]. 王义遒. 中国高等教育. 2008(09)
[7]顺应改革 重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 宋永华,解启健. 中国高等教育. 2008(09)
[8]国际视野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 钟秉林. 中国高等教育. 2007(Z1)
[9]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位与为[J]. 段宝岩. 中国高等教育. 2007(Z1)
[10]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十要素”[J]. 王树国. 中国高等教育. 2006(23)
本文编号:3355402
【文章来源】: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难点及预期效果
1.5.1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1.5.2 本文研究的难点
1.5.3 本文预期效果
2.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
2.1 创新素质
2.1.1 创新素质的含义
2.1.2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基本要素及结构特征
2.1.3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判据
2.2 创新素质教育
2.2.1 创新素质教育的涵义
2.2.2 创新素质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程
3. 创新型国家视域下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当代困境及转向
3.1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当代困境
3.1.1 强调人才培养的统一规格,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1.2 过重的应试教育色彩,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1.3 使用灌输式教育方法,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低下
3.1.4 过于偏重认知教育,忽略了存在教育
3.1.5 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了创新人格培养
3.1.6 文理分科,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3.1.7 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 传统教育模式向创新素质教育模式转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2.1 转向的必要性
3.2.2 转向的可行性
4. 国外高校创新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4.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4.1.1 从根本上变革本科教育
4.1.2 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
4.1.3 建立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
4.1.4 改革课程结构,消除学科间的隔阂
4.1.5 形成教学、研究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大教育
4.2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4.2.1 创新学制和学位制度
4.2.2 拓宽专业口径,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
4.2.3 重视社会实践
4.2.4 改革教学方法
4.2.5 改革学业评价制度
4.3 给我们的启示
4.3.1 将研究和教学融为一体
4.3.2 改革单一的教育模式
4.3.3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4.3.4 注重创设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5.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系统的建构
5.1 系统建构的原则
5.1.1 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5.1.2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5.1.3 坚持系统观原则
5.2 系统模型建构的方法
5.2.1 坚持系统观
5.2.2 教育教学过程实践与分析
5.2.3 建立反馈机制
5.3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系统模型
5.3.1 创新素质教育目标
5.3.2 教育者
5.3.3 学习者
5.3.4 教学管理
5.3.5 教学模式
5.3.6 设计和实施形成性教学评价
5.3.7 修改教学
5.3.8 设计和实施总结性评价
5.3.9 创新环境建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求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局[J]. 朱清时. 中国高等教育. 2009(20)
[2]创新人才观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观的革命性变革[J]. 叶山岭. 中国高等教育. 2009(11)
[3]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重德育[J]. 顾秉林. 中国高等教育. 2008(11)
[4]大学的生命:日新之德——为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时的讲话发表一周年而作[J]. 杨叔子,余东升. 高等教育研究. 2008(05)
[5]现代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与实施[J]. 李慧勤,李红君. 中国高等教育. 2008(10)
[6]以创新为灵魂 构建教育教学新理念[J]. 王义遒. 中国高等教育. 2008(09)
[7]顺应改革 重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 宋永华,解启健. 中国高等教育. 2008(09)
[8]国际视野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 钟秉林. 中国高等教育. 2007(Z1)
[9]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位与为[J]. 段宝岩. 中国高等教育. 2007(Z1)
[10]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十要素”[J]. 王树国. 中国高等教育. 2006(23)
本文编号:3355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35540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