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和专业集群视角下机器人工程专业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4 11:05
机器人工程专业是一个典型的新工科专业,同时也是一个新设立的专业,各个高校都对其建设开展积极探索和实践。基于对国内机器人领域本科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专业集群为形态特征的机器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将是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从新工科和专业集群的视角出发,以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近几年的实践为例,对机器人工程专业建设逻辑线路、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进行探讨,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改革实施的方法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其他高校的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2020,41(1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与专业集群的关系
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中,有学者认为需要基于工业价值链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7]。机器人工程专业建设团队经过实践研究,提出了在专业集群层面下,以机器人产业链技术需求平台作为一条“横”线,将侧重于机器人行业不同领域方向的机器人工程、自动化等专业作为多条“纵”线,形成了“一横多纵、机电融合”的专业集群课程体系形态;在机器人工程专业层面,根据“素质教育和专业培养融合”“科学思想和人文教育并重”的设计思路和整体要求,专业根据“画像”结果,形成以专业课程为核心,跨学科通识课程为基础,创新创业课程、新技术选修课程为特色的大平台、多层次、模块化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二)“政校行企”共建机器人行业学院助推人才培养
机器人平台是该校重点建设的平台之一,在学校办学双方南京理工大学和泰州市政府以及ABB、GE、北京华晟经世公司、泰州市机器人学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下,2016年底已入选首批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设试点项目。依托机器人平台,“政校行企”深度产教融合,创建了机器人行业学院,组织架构如图5所示,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多方合作长效机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六共同”的协同育人主框架下,即通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共建实训实践基地、共同开展项目开发等方式,各方提供了强大的软硬件资源支撑,全面助力人才培养。(三)以“金课”为抓手强化资源建设,推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变革[J]. 任羽中,曹宇. 中国高等教育. 2019 (05)
[2]面向新工业革命的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 朱正伟,李茂国. 中国高教研究. 2018(03)
[3]以新工科理念推动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J]. 古天龙,魏银霞. 中国大学教学. 2018(02)
[4]面向新工业革命的新工科人才素质结构及培养[J]. 姜晓坤,朱泓,李志义. 中国大学教学. 2017(12)
[5]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 钟登华.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3)
[6]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 林健.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02)
[7]应用本科专业集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J]. 顾永安. 中国高等教育. 2016(22)
[8]中国机器人学40年[J]. 蔡自兴. 科技导报. 2015(21)
本文编号:3383151
【文章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2020,41(1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与专业集群的关系
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中,有学者认为需要基于工业价值链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7]。机器人工程专业建设团队经过实践研究,提出了在专业集群层面下,以机器人产业链技术需求平台作为一条“横”线,将侧重于机器人行业不同领域方向的机器人工程、自动化等专业作为多条“纵”线,形成了“一横多纵、机电融合”的专业集群课程体系形态;在机器人工程专业层面,根据“素质教育和专业培养融合”“科学思想和人文教育并重”的设计思路和整体要求,专业根据“画像”结果,形成以专业课程为核心,跨学科通识课程为基础,创新创业课程、新技术选修课程为特色的大平台、多层次、模块化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二)“政校行企”共建机器人行业学院助推人才培养
机器人平台是该校重点建设的平台之一,在学校办学双方南京理工大学和泰州市政府以及ABB、GE、北京华晟经世公司、泰州市机器人学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下,2016年底已入选首批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设试点项目。依托机器人平台,“政校行企”深度产教融合,创建了机器人行业学院,组织架构如图5所示,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多方合作长效机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六共同”的协同育人主框架下,即通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共建实训实践基地、共同开展项目开发等方式,各方提供了强大的软硬件资源支撑,全面助力人才培养。(三)以“金课”为抓手强化资源建设,推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变革[J]. 任羽中,曹宇. 中国高等教育. 2019 (05)
[2]面向新工业革命的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 朱正伟,李茂国. 中国高教研究. 2018(03)
[3]以新工科理念推动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J]. 古天龙,魏银霞. 中国大学教学. 2018(02)
[4]面向新工业革命的新工科人才素质结构及培养[J]. 姜晓坤,朱泓,李志义. 中国大学教学. 2017(12)
[5]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 钟登华.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3)
[6]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 林健.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02)
[7]应用本科专业集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J]. 顾永安. 中国高等教育. 2016(22)
[8]中国机器人学40年[J]. 蔡自兴. 科技导报. 2015(21)
本文编号:33831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38315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