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2 00:06

  本文关键词: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后在总结国内外工业化发展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而做出的重大战略性选择,也是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标志着我国将逐步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再走工业化发展的老路。作为与工业化发展紧密关联的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在这个宏观背景下主动进行改革和创新,明确新目标、采取新措施,以适应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使命之一。 本文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置于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大系统中。首先,从工程科技人才自身发展的纵向维度分析了新型工业化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业务规格要求,总结出了以完整的科学知识结构为核心的知识规格要求、以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能力规格要求、以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为核心的素质规格要求。其次,,以业务规格要求为出发点,以产学研合作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从横向维度构建了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最后,为了保证培养体系能够有效运行,从交叉维度建立了以国家政策为主导、以高等院校为主体、行业企业协同参与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工程科技人才 培养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2;TB-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1
  • 第1章 绪论11-23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11-12
  • 1.1.1 研究背景11
  • 1.1.2 研究目的11-12
  • 1.1.3 研究意义12
  • 1.2 文献综述12-19
  • 1.2.1 国外文献综述12-16
  • 1.2.2 国内文献综述16-19
  • 1.3 相关概念界定19-20
  • 1.3.1 新型工业化19
  • 1.3.2 工程科技人才19-20
  • 1.3.3 人才培养体系20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20-21
  • 1.4.1 研究方法20-21
  • 1.4.2 研究路径21
  • 1.5 理论基础21-23
  • 1.5.1 协同论21-22
  • 1.5.2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22
  • 1.5.3 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理论22-23
  • 第2章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现状23-34
  • 2.1 国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现状23-27
  • 2.1.1 美国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23-24
  • 2.1.2 法国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24-25
  • 2.1.3 日本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25-26
  • 2.1.4 印度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26-27
  • 2.1.5 国际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共同特点27
  • 2.2 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现状27-33
  • 2.2.1 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成就27-31
  • 2.2.2 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问题31-33
  • 2.3 本章小结33-34
  • 第3章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案例34-42
  • 3.1 T 大学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34-35
  • 3.1.1 培养目标定位34
  • 3.1.2 企业参与课程建设34
  • 3.1.3 “全过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34-35
  • 3.1.4 师资队伍建设35
  • 3.1.5 启示与借鉴35
  • 3.2 Y 大学 SE-CDIO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35-38
  • 3.2.1 培养目标定位36
  • 3.2.2 SE-CDIO 课程体系36
  • 3.2.3 SE-CDIO 实践教学体系36-37
  • 3.2.4 SE-CDIO 评价措施37
  • 3.2.5 SE-CDIO 保障体系37-38
  • 3.2.6 启示与借鉴38
  • 3.3 H 大学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38-41
  • 3.3.1 培养目标定位38
  • 3.3.2 “三个平台”课程体系38-39
  • 3.3.3 “两个阶段”实践教学体系39-40
  • 3.3.4 实施保障机制40-41
  • 3.3.5 启示与借鉴41
  • 3.4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新型工业化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业务规格要求42-51
  • 4.1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及特征42-46
  • 4.1.1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42-45
  • 4.1.2 新型工业化的特征45-46
  • 4.2 工程科技人才的业务规格46-50
  • 4.2.1 知识结构规格46-47
  • 4.2.2 能力结构规格47-49
  • 4.2.3 素质结构规格49-50
  • 4.3 本章小结50-51
  • 第5章 构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51-66
  • 5.1 培养目标定位51-53
  • 5.1.1 培养目标定位的原则51-52
  • 5.1.2 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定位52-53
  • 5.1.3 制定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53
  • 5.2 课程体系构建53-58
  • 5.2.1 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53-54
  • 5.2.2 课程体系结构54-56
  • 5.2.3 构建程体系的具体措施56-58
  • 5.3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58-61
  • 5.3.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59
  • 5.3.2 实践教学体系结构59-60
  • 5.3.3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措施60-61
  • 5.4 学生质量评价体系构建61-65
  • 5.4.1 构建评价体系的原则61-62
  • 5.4.2 评价体系结构62-63
  • 5.4.3 构建评价体系的具体措施63-65
  • 5.5 本章小结65-66
  • 第6章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有效保障66-74
  • 6.1 国家与政府政策管理保障66-67
  • 6.1.1 国家立法与政策66
  • 6.1.2 政府管理支持66-67
  • 6.2 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保障67-71
  • 6.2.1 协调管理平台建设67
  • 6.2.2 制度与机制保障67-68
  • 6.2.3 校企互动的“双师”交流机制68-70
  • 6.2.4 融入企业文化70-71
  • 6.3 企业协同参与保障71-73
  • 6.3.1 企业工程实践基地建设71
  • 6.3.2 企业培养阶段学习质量保障71-73
  • 6.4 本章小结73-74
  • 结论74-76
  • 参考文献76-80
  • 附录 180-84
  • 附录 284-85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5-86
  • 致谢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沛民;日本工程教育的研究:结构特色[J];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03期

2 李正;林凤;;欧洲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3 林健;;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4 韩响玲;刘义伦;王俊杰;欧阳辰星;黄和平;;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探索——基于中南大学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实践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5 刘莉;惠晓丽;胡志芬;;基于PBL理论的工科人才培养途径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6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7 陈文远;潘玉驹;高宇鹏;李益明;;地方本科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8 刘垣;陈庆强;;摭谈卓越工程师的计算机科学素养培养[J];高教论坛;2011年08期

9 高尚;房靖;祁云嵩;董海燕;;加强非计算机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专业的计算机能力的培养[J];电子商务;2012年07期

10 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本文关键词: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9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39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d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