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新工科背景下服务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1-09-30 12:06
  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着产业的快速融合发展,服务业现代化和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产业转型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互联网+服务"、服务型制造、信息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新形态不断涌现。服务业已是我国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与新动力。如何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面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在探索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来培养复合型服务创新人才,采用"新工科‘Π型’方案",在国内率先创建了服务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今年将有首届新工科毕业生。本文阐述了哈工大服务科学与工程新工科专业建设方案,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国际合作、通专结合和学院书院融合等方面介绍了该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经验,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及相关专业建设提供了示范引领与参考借鉴。 

【文章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新工科背景下服务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


“I型”“T型”“Π型”人才观示意图

工程图,三位一体,人才,素质


(1) 通专结合的教育创新模式:面向“Π型”人才培养目标,哈工大威海校区多年来一直在推行“七结合”的教育模式,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校园学习与企业实习相结合、校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培养与就业相结合等,构建了全新的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Π型’新工科方案”的“8Π模型”[8],开展新工科建设与人才培养。(2) 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服务科学与工程专业本身是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主要涉及软件工程、服务科学、计算机科学(含服务计算)、管理学(含服务管理)、数学等学科领域。本专业的 “Π型”培养方案要设计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及过程、产学合作、学生生源、质量保障等方面。在课程体系方面,除了软件工程与服务计算、服务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等主干课以及公共基础课和文理通识课,还开设运筹学、服务营销、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ERP与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课程,使学生学习服务行业相关跨专业知识,具备服务创新和管理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按照“Π型”师资队伍建设理念,通过多院协作,汇集了软件学院与计算机学院、管理学院、数学系等多学科教师,并聘请了企业兼职教师与外国专家参与教学。在生源方面,接收了来自软件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16个专业大二学生近80人。这些学生将原专业基础带到本专业学习,并开展项目学习的自主选题、科技创新等,有利于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和培养“Π型”创新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建立了综合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教学环节持续检查、监督和评估机制,形成了目标导向的闭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哈工大还牵头制订了“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服务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方案,在国内高校与合作企业范围内产生了示范效应。

学习计划,企业


(3) 面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服务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需要按照“课程+项目”的“Π型”教学模式,建立面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推行项目驱动和企业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方式,开展了基于项目的学习实践计划、卓越工程培养计划、工程领军人培养计划、新技术发展创新研修课、面向工程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企业实习实训实践、工程化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等举措。通过大一年度创新项目计划、综合课程设计、企业实习实训、双创项目实践和竞赛项目等,实现了课程学习与项目实践的有机融合。通过与企业联合建设特色实验室,把产业实际环境和案例带到课堂。要求每名本科生至少要参加一项学科竞赛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复杂工程问题求解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同学们在英特尔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CCF软件服务创新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多项特等/一等奖和其他奖项。图3展示了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与企业实习实训实践教学体系。(4)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服务科学与工程专业从建专业伊始就强调“学校+企业”的“Π型”校企合作模式,将行业需求、企业资源与产业专家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2017年,哈工大在“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发起成立“服务科学与工程专业工作委员会”,与IBM、百度、阿里、腾讯、中软、东软、海尔、浪潮等企业共同探讨专业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教材体系、校企联合实验室、企业兼职师资等产学协同育人创新模式与途径。与IBM联合承担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认知计算和服务互联网思维的服务科学与工程新工科专业建设”。还与企业合作建设了一批校企联合实验室、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俱乐部、认知实习/项目实训/毕业实习与就业基地等平台。同学们到企业进行大二实训和大四实习。还实施了工程领军人培养计划,选品学兼优的学生学习工程领导力课程并到行业/地方龙头企业实习,请企业领军人任其导师,从多方面训练和提高精英学生的工程领导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Π型’方案”[J]. 徐晓飞,沈毅,钟诗胜,姜永远,张策.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02)
[2]新工科: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对高等教育未来的战略思考[J]. 吴岩.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06)
[3]新工科的新视角: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敏捷教学体系[J]. 徐晓飞,李廉,战德臣,何钦铭,刘卫东,张龙.  中国大学教学. 2018(10)
[4]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 徐晓飞,丁效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17(06)
[5]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郝杰.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1)
[6]谈软件服务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及教育[J]. 徐晓飞.  计算机教育. 2014(01)



本文编号:3415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415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7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