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空间距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19:06
本文关键词:高校师生空间距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主要借助于语言系统与非语言系统。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指出,在人际交往中有93%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系统传达的,非语言信息在人际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体距语”是非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者运用物理空间距离所传递的信息。因此,学习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我们从对人际空间距离的解读中获取对方的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对方并恰到好处地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与态度等,对人际交往有着重要意义。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师生交往。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各界人士均做了很多努力与研究,本文另辟蹊径,从解读师生空间距离的角度来探究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对空间语言、个人空间、人际空间距离等主要概念进行解读,明确师生空间距离即指师生进行交往时双方所形成的物理上的空间距离,从而明确区分于心理距离以及社会距离。在此基础上依据霍尔的研究,将高校师生空间范围分为固定特征空间、半固定特征空间、非正式空间,对非正式空间中的师生个人空间的规律、作用以及对师生空间距离的重要影响等进行了阐述。并且,从保持师生适度空间距离的必要性、高校师生空间距离的特点以及师生空间距离的衡量尺度三个方面对师生空间距离进行了理论探讨。其次,本文假设师生空间距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有着显著影响。以河南大学师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高校师生空间距离的现状、影响因素、对师生关系及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等。总体认为,第一,目前高校师生的个人空间需求都处在中等的状态,学生个人空间需求中等偏大一些,教师个人空间需求中等偏小一些;师生对生活、学习、工作等空间需求大,而彼此交流时空间需求会相对缩小;当个人空间被他人侵犯时,师生都会感觉不适,并有所反应。第二,目前高校师生空间距离的大小在教师与学生眼里是基本一致的,在学生看来高校师生空间距离处于中等偏远的状态,在教师看来师生空间距离处于中等偏近的状态,这也是由师生个人空间需求的大小所决定的;高校师生空间距离的大小主要属于霍尔(Edward T.Hall)划分的“个人距离”范畴。第三,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主要有:学生的性别、性格、学历、是否是学生干部;教师的年龄、性格、职称\职务、心情、所教学科、办公室的大小;师生双方交谈方位、师生双方亲疏关系等等。第四,师生空间距离对学生学习成绩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有着显著影响。最后,综合前文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提出了最佳师生空间距离建构的价值取向、理论基础以及策略方法。建构最佳师生空间距离要坚持尊重师生的独立性与强调师生和谐共处并重、促进学生学习成绩与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为目的、以师生行为调节为工具的价值取向,以环境心理学、近体学为理论基础,并从固定特征空间、半固定特征空间与非正式空间三个维度提出了建构高校师生最佳空间距离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个人空间 人际空间距离 师生空间距离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5.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引言11-25
- 一、研究缘起11-13
- (一)研究师生空间距离的意义11-12
- (二)师生空间距离不合理现象的存在12
- (三)师生空间距离研究的缺乏12-13
- 二、研究意义13-14
- (一)实践意义13
- (二)理论意义13-14
- 三、文献综述14-24
- (一)国外研究现状14-19
- (二)国内研究现状19-23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析23-24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24-25
- (一)研究思路24
- (二)研究方法24-25
- 第二章 高校师生空间距离概述25-37
- 一、核心概念界定25-27
- (一)空间语言25
- (二)个人空间25-26
- (三)人际空间距离26-27
- 二、高校师生空间范围分类与个人空间27-32
- (一)空间范围分类27-28
- (二)高校师生空间范围分类28
- (三)高校师生个人空间28-32
- 三、保持师生适度空间距离的必要性32-33
- (一)师生个人空间需要32
- (二)教育教学需要32
- (三)和谐师生关系的需要32-33
- 四、高校师生空间距离的特点33-35
- (一)直观性与隐蔽性33
- (二)物质性与非物质性33
- (三)可控性与不可控性33-34
- (四)普遍性与特殊性34-35
- 五、师生空间距离的衡量35-37
- (一)师生空间距离的衡量方法35
- (二)师生空间距离的衡量尺度——标尺35-37
- 第三章 高校师生空间距离的调查37-57
- 一、师生个人空间及空间距离的研究设计37-38
- (一)研究目的37
- (二)问卷设计37-38
- (三)抽样说明38
- 二、师生空间距离调查结果分析38-55
- (一)师生个人空间现状38-43
- (二)师生空间距离现状43-47
- (三)师生空间距离影响因素分析47-52
- (四)师生空间距离对学习成绩与师生关系的影响52-55
- 小结55-57
- 第四章 高校最佳师生空间距离的建构57-69
- 一、建构最佳师生空间距离的价值取向57-58
- (一)尊重师生的独立性与强调师生和谐共处并重57
- (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与师生关系和谐发展为目的57-58
- (三)强调师生的行为调节为工具58
- 二、师生最佳空间距离建构的理论基础58-60
- (一)环境心理学58-59
- (二)近体学59-60
- 三、师生最佳空间距离建构的策略60-69
- (一)固定特征空间设计60-62
- (二)半固定特征空间设计62-63
- (三)非正式空间设计63-69
- 结语69-71
- 参考文献71-75
- 附录75-79
- 致谢79-8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1-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维英;;大学生个人空间圈与自尊的关系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3年12期
2 尤靖希;;学校里的人际“密码”——谈谈“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对教育教学的影响[J];人民教育;2012年24期
3 赵云;;试析保护幼儿个人空间的策略[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年12期
4 孙文梅;刘亚男;张婷;;大学女生个人空间圈弹性范围实证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2年10期
5 葛国宏;;神奇的“气泡”——不可超越的个人空间圈[J];大众心理学;2012年01期
6 徐树鹏;阎力;;大学生个人空间感的实证研究[J];学理论;2011年16期
7 王伟;;大学生个人空间圈研究[J];青年研究;2010年02期
8 谢婷婷;;探讨“个人空间”的安全势力范围与维护[J];黑河学刊;2009年09期
9 葛国宏;章鹏程;赵小军;;大学生个人空间圈的实证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12期
10 魏婷;;空间距离也可以说话——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谈体距语[J];甘肃科技;2009年17期
本文关键词:高校师生空间距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35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43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