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学习管理师”型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建构

发布时间:2022-01-08 02:58
  "互联网+"时代基础教育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教师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亟须面对的课题。"学习管理师"富有"一专多能"的特质,承担着"三双育人"的职责,是具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教合一"功能的新型职业。"学习管理师"型师范人才培养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的减负增效和环境重构,地方高师院校应立足于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结构调整,坚持需求导向,积极进行"学习管理师"型师范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管理师"型师范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探索,从"理念体系、内容体系、工具体系"三方面建构了"学习管理师"型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在取得阶段性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将继续从申请"学习管理师"证书认证、将"学习管理师"培养纳入国培省培体系、建立"学习管理师"校级及国家级标准等方面深入探索,以期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由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型发展提供启示借鉴。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5(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学习管理师”型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建构


“学习管理师”功能使命

师范,人才,体系,教师教育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始终坚持“师范性、民族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发挥教师教育传统与优势,坚守“师范底色”,确立由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做强做特教师教育的目标。通过对传统师范教育的深入审思,与北京乐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通过走产教融合之路,历经2年的“学习管理师”培养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提升,最终形成了一套“学习管理师”型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学习管理师”型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包含“理念体系、内容体系、工具体系”三方面,其中“理念体系”是核心,“内容体系”是关键,“工具体系”是载体(图2)。(一)理念体系建设

师范,人才,理念,体系


根据“互联网+”基础教育对教师素养的新要求,结合教师教育改革进程与“学习管理师”型师范人才培养的早期实践探索,确立了 “学习管理师”型师范人才培养理念体系,即“一个目标、二个主体、三双育人、四项落实、五项创新,培养‘一专多能’,满足‘三教合一’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图3)。“一个目标”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二个主体”即高校主体与企业主体,以双主体、双融合、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方式协同育人。“三双育人”即社区和家庭,线上和线下,学业和综合素养全域、全景双覆盖,家庭教育开展与社区教育开展双支撑,家长教育孩子和孩子学习成长双助力。由此,搭建起“三教合一”师范人才培养的桥梁,切实地填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间的空隙,促进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学校教育的充实、家庭教育的真实和社会教育的踏实“四项落实”。深入贯彻执行“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师范教育转型探索”“原始教学手段向人工智能教学手段转变”“使学校、家庭、学生都满意的民心工程教育”“在实践中化解‘四点半’的难题,深化岗前实习实训”“组织阳光教育进家庭进社区,回归家庭教育的本真”“五项创新”,向基础教育输出具备“一专多能”特质,符合“三教合一”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开启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解读[J]. 刘昌亚.  教育研究. 2019(11)
[2]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与路径[J]. 刘献君.  中国高教研究. 2018(10)
[3]师范院校“互联网+”教育实践空间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 杜炫杰.  电化教育研究. 2017(10)
[4]“互联网+”时代对基础教育的挑战[J]. 李晓霞.  中小学电教. 2017(Z2)
[5]以供给侧改革引领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J]. 朱有明.  教学与管理. 2017(18)
[6]论“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演进及其提升策略[J]. 桑国元,董艳.  电化教育研究. 2016(11)
[7]“互联网+”时代学习环境重构:技术后现象学的视角[J]. 尹睿.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6(03)
[8]混合教育趋势下的未来教师——慕课时代的教师分流、转型与教师教育思考[J]. 卓进,蔡春.  高教探索. 2015(04)
[9]新基础教育研究和新型教师的培养[J]. 叶澜.  教书育人. 2011(16)
[10]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的建立:未来教师教育的方向[J]. 朱旭东.  教育研究. 2010(06)



本文编号:35757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5757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6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