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初次就业中大学毕业生与用人组织匹配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8 18:59
  本文基于系统论、人与组织匹配理论等相关基础理论,针对如何提高初次就业中大学毕业生与用人组织匹配的成功率和合理性问题予以了系统研究。首先,论文明确界定了初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用人组织以及大学毕业生与用人组织匹配的概念和内涵,并以系统观的视角构建了初次就业中大学毕业生与用人组织匹配系统的框架,将匹配问题划分为了匹配动力问题、匹配运行问题、匹配调节问题和匹配监督问题等四个子问题,并粗略描述了四个子问题在整个匹配系统中的相互关系。然后,论文依次针对四个子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论述了初次就业中大学毕业生与用人组织匹配的内源动力与外生动力,构建了匹配动力显现模型;讨论了初次就业中大学毕业生与用人组织匹配运行外部环境、运行的载体以及运行的程序,归纳总结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典型匹配模式以及运行机理模型;提出了合理匹配的评价方法;明确了初次就业中大学毕业生与用人组织匹配调节的原则和目标,提出了不同匹配调节主体在今后的调节过程中应该建立和完善的调节机制,并给出了区域匹配调节能力的评价方法;分析了初次就业中大学毕业生与用人组织匹配产生失衡的原因,指出了匹配监督应关注的重点环节及具体监督手段。最后,结论全文,勾...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初次就业中大学毕业生与用人组织匹配问题研究


初次就业中大学毕业生与用人组织匹配研究框架图

合理匹配,评价问题,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3 基于 ANP 的大学生初次就业合理匹配评价方法3.1 ANP 评价方法的具体步骤具体的评价方法可以根据以下步骤实现。步骤 1:分析系统问题,辨识出影响大学生初次就业合理匹配的要素。步骤 2:基于步骤 1 识别出的要素,构建相应的 ANP 评价网络结构。基出的指标体系,可以构造出如下图所示的 ANP 网络结构。

网络结构图,实际问题,网络结构,极限矩阵


步骤 4:按式(6-2)所示方法构造因素集之间的加权矩阵,结合式(6-6)和(6-3)构的加权超矩阵W′。步骤 5:求W′的极限矩阵∞(W ′),依据极限矩阵的结果即可得出相应的方案极.2 应用实例某校管理科学工程专业有三位毕学生(视作方案 A1,A2,A3),学生 A1 的学业,但性格内向,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少; 学生 A2 的学业成绩一般,但动手活动能力强,长期担任学生干部工作; 学生 A3 学业成绩较差,但社会活动能好,且有书法特长。针对这三位毕业生的现状,评价其在初次就业时与用人理匹配问题。按照本章给出的方法步骤,首先请对这三位同学熟悉的辅导员老师作为评价最新版的 ANP 决策软件(即超级决策软件 SD),通过分析评价指标之间的内给出了如下所示的 ANP 评价网络图。如图 6.4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实证研究[J]. 王秀华,蔡文娟,胡志春,陈亚敏.  教育评论. 2009(05)
[2]基于就业信息不对称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J]. 王政军.  现代情报. 2009(10)
[3]人力资源: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J]. 王秀勤.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16)
[4]促进就业应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J]. 周天勇.  今日中国论坛. 2009(08)
[5]大学生就业困难背景下的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教育经济学角度的思考[J]. 闫杰,聂亮.  科技信息. 2009(21)
[6]大学生社会责任刍议[J]. 张科.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9(07)
[7]论经济人理性与企业社会责任——基于企业目标的经济学分析[J]. 王丽英,刘后平.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9(03)
[8]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研究:绩效和社会责任的优势效应[J]. 龙立荣,赵慧娟.  管理学报. 2009(06)
[9]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文化审视[J]. 唐文帅.  传承. 2009(10)
[10]浅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及其强化途径[J]. 龙银成,李晨,刘可.  管理观察. 2009(15)

博士论文
[1]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中区域主动吸纳机理的研究[D]. 王燕玲.吉林大学 2009
[2]人与组织匹配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 王萍.武汉理工大学 2007
[3]管理系统动力机制研究[D]. 郝英奇.天津大学 2007
[4]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 孙泽厚.华东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D]. 程琪.大连理工大学 2009
[2]构建政府责任监督机制[D]. 王亚南.浙江大学 2009
[3]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失灵问题研究[D]. 刘丽莎.北京交通大学 2009
[4]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初探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 闫成文.东北师范大学 2008
[5]家庭高等教育投资与大学生就业回报问题研究[D]. 邱美凤.武汉理工大学 2008
[6]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D]. 唐文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07
[7]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力及作用机制研究[D]. 余飞侠.中国人民大学 2007
[8]情绪智力与大学生成就动机、社会成就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陈权.南京医科大学 2007
[9]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自尊、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D]. 张颖倩.吉林大学 2007
[10]就业信息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 钟兴言.福建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77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577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5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