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人才柔性流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6 09:43
“人才柔性流动”是相对于传统的对人才流动有诸多限制的“刚性流动”而言的,是指高校的高层次人才摆脱传统的国籍、户籍、档案、身份等人事制度中的约束,在不改变与原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以智力服务为核心的人才流动方式。它更加注重人、知识、创新成果等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近年来,对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的研究已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中的热门课题,许多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措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政策措施的具体实施,人才柔性流动中的诸多问题和不成熟之处便显现出来。本文全面梳理了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的概念,理论基础及相关政策措施,系统分析了我国高校在人才柔性流动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借鉴了国外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相关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人才柔性流动工作科学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目前我国高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科学的引进规划及富有远见的国际视野;缺乏对柔性引进人才的成本效益分析:对柔性引进人才的素质测评体系不健全;对柔性引进人才的后续服务不到位并且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对此,我们应该在建立健全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的长效机制上下足功夫,形...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的涵义与理论基础
1.1 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的涵义和必要性
1.1.1 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的涵义和类型
1.1.2 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的特点与必要性
1.2 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的理论基础
1.2.1 预期收益理论
1.2.2 创造力理论
1.2.3 边际效用递增理论
1.2.4 组织寿命曲线理论
1.2.5 鲶鱼效应理论
1.2.6 马太效应理论
第2章 我国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的措施与现状
2.1 促进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和措施
2.1.1 国家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2.1.2 高等院校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2.2 高校人才柔性流动取得的成效
2.3 高校人才柔性流动存在的问题
第3章 境外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的经验及其借鉴
3.1 境外高校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经验
3.1.1 美国高校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经验
3.1.2 其他国家和地区高校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经验
3.2 国外高等学校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启示
第4章 Q大学人才柔性流动的案例研究
4.1 制定专项规划和制度,促进人才的柔性流动
4.2 Q大学人才柔性流动现状的SWOT分析
4.3 Q大学人才柔性流动的建议
第5章 做好高校人才柔性流动工作的政策建议
5.1 做好高校人才柔性流动工作的原则
5.2 建立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的有效机制
5.2.1 完善人才柔性流动的管理机制
5.2.2 完善人才柔性流动的开发机制
5.2.3 完善人才柔性流动的服务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校人才柔性流动中的机会主义倾向及其治理[J]. 李福华. 教育发展研究. 2009(01)
[2]人力资本产权视野中的高校人才柔性流动[J]. 李福华,赵普光. 高等教育研究. 2008(10)
[3]试论如何构建合理的高校人才柔性流动机制[J]. 薛占峰,贾俊花. 河北企业. 2008(10)
[4]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必然选择[J]. 陈萍. 当代经济. 2007(10)
[5]论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国际视野中的多学科观点[J]. 李福华,尹增刚. 比较教育研究. 2007(09)
[6]中部六省人才柔性流动下的聚集效应研究[J]. 李明英,张席瑞. 中国行政管理. 2007(04)
[7]高校人才柔性引进政策与人力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 孔庆如.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6(12)
[8]对高校教师流动的再认识——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视角[J]. 李军,刘子兰. 教育与经济. 2006(03)
[9]大学校长与战略——我国大学战略管理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 刘献君. 高等教育研究. 2006(06)
[10]论高等学校的国际化办学特色[J]. 李福华,刘云.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03)
本文编号:3592408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的涵义与理论基础
1.1 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的涵义和必要性
1.1.1 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的涵义和类型
1.1.2 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的特点与必要性
1.2 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的理论基础
1.2.1 预期收益理论
1.2.2 创造力理论
1.2.3 边际效用递增理论
1.2.4 组织寿命曲线理论
1.2.5 鲶鱼效应理论
1.2.6 马太效应理论
第2章 我国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的措施与现状
2.1 促进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和措施
2.1.1 国家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2.1.2 高等院校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2.2 高校人才柔性流动取得的成效
2.3 高校人才柔性流动存在的问题
第3章 境外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的经验及其借鉴
3.1 境外高校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经验
3.1.1 美国高校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经验
3.1.2 其他国家和地区高校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经验
3.2 国外高等学校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启示
第4章 Q大学人才柔性流动的案例研究
4.1 制定专项规划和制度,促进人才的柔性流动
4.2 Q大学人才柔性流动现状的SWOT分析
4.3 Q大学人才柔性流动的建议
第5章 做好高校人才柔性流动工作的政策建议
5.1 做好高校人才柔性流动工作的原则
5.2 建立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的有效机制
5.2.1 完善人才柔性流动的管理机制
5.2.2 完善人才柔性流动的开发机制
5.2.3 完善人才柔性流动的服务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校人才柔性流动中的机会主义倾向及其治理[J]. 李福华. 教育发展研究. 2009(01)
[2]人力资本产权视野中的高校人才柔性流动[J]. 李福华,赵普光. 高等教育研究. 2008(10)
[3]试论如何构建合理的高校人才柔性流动机制[J]. 薛占峰,贾俊花. 河北企业. 2008(10)
[4]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必然选择[J]. 陈萍. 当代经济. 2007(10)
[5]论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国际视野中的多学科观点[J]. 李福华,尹增刚. 比较教育研究. 2007(09)
[6]中部六省人才柔性流动下的聚集效应研究[J]. 李明英,张席瑞. 中国行政管理. 2007(04)
[7]高校人才柔性引进政策与人力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 孔庆如.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6(12)
[8]对高校教师流动的再认识——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视角[J]. 李军,刘子兰. 教育与经济. 2006(03)
[9]大学校长与战略——我国大学战略管理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 刘献君. 高等教育研究. 2006(06)
[10]论高等学校的国际化办学特色[J]. 李福华,刘云.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03)
本文编号:35924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592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