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主体性德育实施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2 19:54
20世纪末,人类在传播领域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三大媒体之后,第四媒体——互联网横空出世,网络传播这种新兴的交互式交流、即时传播的模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传播面貌。它对人们的观念、意识、伦理道德、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心理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以其高度的开放性,自由性使得我们传统的信息相对封闭的德育环境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从原来的信息被动接受者成为了在网络世界中自主的信息“冲浪儿”,但我们的德育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由此,产生了许多道德失范现象,一直以来,德育工作者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或教师中心论,把学生当作道德知识的容器,在方法上一味的灌输,由此形成了“说教式”和“管教式”等僵化的德育模式,面对网络传播环境下诸如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网络道德的失范等困境时,集体灌输的德育理念、照本宣科的德育教学方式、陈旧的德育内容等使得我们的高校德育收效甚微。“灌输式”德育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暴露出了种种弊端。网络传播的强时效性、互动性、个性化、全球化、信息来源多样化等特点,能有效改善传统德育的缺陷,契合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发展。本文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和访谈,研...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高校德育现状分析
2.1 网络传播环境
2.1.1 网络传播环境的概念
2.1.2 网络传播环境的特征
2.2 新环境下高校德育现状分析
2.2.1 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导致德育人员权威性下降
2.2.2 德育观念的落后导致目前德育收效甚微
2.2.3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通病
2.2.4 重管理轻教育也是德育困境的原因之一
2.2.5 德育内容脱离实际致使德育课堂实效不高
2.2.6 德育课堂“教师中心”、“照本宣科”
2.2.7 “无人的阵地”凸显德育进网络的尴尬
3 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主体性德育的理论与特征
3.1 主体性德育的理论基础
3.1.1 人的主体性理论
3.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1.3 科尔伯格道德水平发展理论
3.2 主体性德育的内涵
3.2.1 充分尊重个人的道德实践
3.2.2 培养目标
3.2.3 主体性德育充分体现了人对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能动改造
3.3 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的意义
3.3.1 主体性德育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3.3.2 主体性德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3.3.3 主体性德育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3.3.4 主体性德育有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3.4 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主体性德育的特征
3.4.1 形式多样化:组织教学的必然选择
3.4.2 平等民主:形式多样化的本质
3.4.3 德育内容的拓展动因:现实需要
4 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实施途径
4.1 打造一支优秀的德育队伍
4.1.1 高校德育人员构成
4.1.2 主体性德育人员必备的素养
4.1.3 主体性德育人员的职能
4.2 充实更新德育内容
4.2.1 坚定不移地推行公民道德教育
4.2.2 大力提倡价值观教育
4.2.3 及早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4.3 教学组织方式及方法的多样化选择
4.3.1 主体性德育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4.3.2 主体性德育课堂教学方法
4.4 主体性德育网络的构建
4.4.1 德育网络与隐性课程
4.4.2 充分发挥BBS 的积极影响
4.4.3 德育网络的营建
4.5 主体性德育的考核与评价
4.5.1 对受教育者的评价
4.5.2 对教育者的评价
4.5.3 对德育工作部门的评价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网络传播环境下学校主体性德育的调查问卷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美高校德育途径之比较:基于隐性课程视角[J]. 杨程.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
[2]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探讨[J]. 张大均. 中国高等教育. 2008(11)
[3]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维创新[J]. 张文.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7(05)
[4]当前公民教育应当关切的三个重要命题[J]. 檀传宝. 人民教育. 2007(Z3)
[5]网络环境下高校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 王玉忠.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07)
[6]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讨[J]. 钱焕新.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02)
[7]试析主体性德育及其教育模式[J]. 王崎峰. 天中学刊. 2007(03)
[8]网络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J]. 田丽霞. 教育与职业. 2007(15)
[9]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 盖元臣.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02)
[10]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途径探析[J]. 王枚,王瑞涛. 求实. 2006(S2)
硕士论文
[1]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应用研究[D]. 李大畏.西安科技大学 2006
[2]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D]. 王绍强.长春理工大学 2004
[3]论高校主体性德育及其实施[D]. 欧盛端.华中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40116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高校德育现状分析
2.1 网络传播环境
2.1.1 网络传播环境的概念
2.1.2 网络传播环境的特征
2.2 新环境下高校德育现状分析
2.2.1 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导致德育人员权威性下降
2.2.2 德育观念的落后导致目前德育收效甚微
2.2.3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通病
2.2.4 重管理轻教育也是德育困境的原因之一
2.2.5 德育内容脱离实际致使德育课堂实效不高
2.2.6 德育课堂“教师中心”、“照本宣科”
2.2.7 “无人的阵地”凸显德育进网络的尴尬
3 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主体性德育的理论与特征
3.1 主体性德育的理论基础
3.1.1 人的主体性理论
3.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1.3 科尔伯格道德水平发展理论
3.2 主体性德育的内涵
3.2.1 充分尊重个人的道德实践
3.2.2 培养目标
3.2.3 主体性德育充分体现了人对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能动改造
3.3 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的意义
3.3.1 主体性德育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3.3.2 主体性德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3.3.3 主体性德育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3.3.4 主体性德育有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3.4 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主体性德育的特征
3.4.1 形式多样化:组织教学的必然选择
3.4.2 平等民主:形式多样化的本质
3.4.3 德育内容的拓展动因:现实需要
4 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实施途径
4.1 打造一支优秀的德育队伍
4.1.1 高校德育人员构成
4.1.2 主体性德育人员必备的素养
4.1.3 主体性德育人员的职能
4.2 充实更新德育内容
4.2.1 坚定不移地推行公民道德教育
4.2.2 大力提倡价值观教育
4.2.3 及早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4.3 教学组织方式及方法的多样化选择
4.3.1 主体性德育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4.3.2 主体性德育课堂教学方法
4.4 主体性德育网络的构建
4.4.1 德育网络与隐性课程
4.4.2 充分发挥BBS 的积极影响
4.4.3 德育网络的营建
4.5 主体性德育的考核与评价
4.5.1 对受教育者的评价
4.5.2 对教育者的评价
4.5.3 对德育工作部门的评价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网络传播环境下学校主体性德育的调查问卷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美高校德育途径之比较:基于隐性课程视角[J]. 杨程.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
[2]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探讨[J]. 张大均. 中国高等教育. 2008(11)
[3]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维创新[J]. 张文.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7(05)
[4]当前公民教育应当关切的三个重要命题[J]. 檀传宝. 人民教育. 2007(Z3)
[5]网络环境下高校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 王玉忠.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07)
[6]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讨[J]. 钱焕新.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02)
[7]试析主体性德育及其教育模式[J]. 王崎峰. 天中学刊. 2007(03)
[8]网络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J]. 田丽霞. 教育与职业. 2007(15)
[9]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 盖元臣.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02)
[10]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途径探析[J]. 王枚,王瑞涛. 求实. 2006(S2)
硕士论文
[1]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应用研究[D]. 李大畏.西安科技大学 2006
[2]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D]. 王绍强.长春理工大学 2004
[3]论高校主体性德育及其实施[D]. 欧盛端.华中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40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64011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