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9 08:4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向前推进,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已引起政府、学校、社会等各方的关注。研究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及对策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特点及就业难所引起的社会问题着手展开调查,进一步从经济、社保、法律、教育环境、用人机制、就业观念等方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深化高校改革,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强化用人单位职责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有效途径。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1.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2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2.1 大学生就业问题简述
2.2 大学生就业及其特点
2.2.1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2.2.2 大学生就业的特点
2.3 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2.4 大学生就业难所引起的社会问题
2.4.1 贫困家庭持续贫困,贫富差距拉大
2.4.2 引起“读书无用论”抬头
2.4.3 失业青年增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2.4.4 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3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3.1 经济制约
3.2 社保瓶颈
3.3 法律缺失
3.3.1 法律漏洞滋生就业歧视
3.3.2 社会资本影响就业公平
3.3.3 部分地方性法规破坏就业环境
3.4 教育环境局限
3.4.1 高校办学自主权受限,市场反映迟钝
3.4.2 高校教育质量下降
3.4.3 高校就业指导机制滞后
3.4.4 高校教育政策的误区
3.5 用人机制冲突
3.5.1 用人观念落后
3.5.2 用人环境不理想
3.6 就业观念偏失
4 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研究
4.1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4.1.1 大力发展经济,制定有利于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
4.1.2 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法规,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
4.1.3 加大就业投入,建立全国和地方性的就业服务机构
4.1.4 运用经济和政策手段,合理调控大学生流向
4.1.5 引导科学的就业观和用人观,减少价格机制自发调节的负面效应
4.2 深化高校改革,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4.2.1 面向市场,建立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4.2.2 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
4.2.3 加强素质自身的培养
4.3 强化用人单位责任
4.3.1 建立科学的用人标准,积极分担社会责任
4.3.2 用人单位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拓宽招录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64938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1.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2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2.1 大学生就业问题简述
2.2 大学生就业及其特点
2.2.1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2.2.2 大学生就业的特点
2.3 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2.4 大学生就业难所引起的社会问题
2.4.1 贫困家庭持续贫困,贫富差距拉大
2.4.2 引起“读书无用论”抬头
2.4.3 失业青年增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2.4.4 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3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3.1 经济制约
3.2 社保瓶颈
3.3 法律缺失
3.3.1 法律漏洞滋生就业歧视
3.3.2 社会资本影响就业公平
3.3.3 部分地方性法规破坏就业环境
3.4 教育环境局限
3.4.1 高校办学自主权受限,市场反映迟钝
3.4.2 高校教育质量下降
3.4.3 高校就业指导机制滞后
3.4.4 高校教育政策的误区
3.5 用人机制冲突
3.5.1 用人观念落后
3.5.2 用人环境不理想
3.6 就业观念偏失
4 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研究
4.1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4.1.1 大力发展经济,制定有利于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
4.1.2 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法规,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
4.1.3 加大就业投入,建立全国和地方性的就业服务机构
4.1.4 运用经济和政策手段,合理调控大学生流向
4.1.5 引导科学的就业观和用人观,减少价格机制自发调节的负面效应
4.2 深化高校改革,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4.2.1 面向市场,建立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4.2.2 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
4.2.3 加强素质自身的培养
4.3 强化用人单位责任
4.3.1 建立科学的用人标准,积极分担社会责任
4.3.2 用人单位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拓宽招录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64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76493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