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提升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18 02:3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大学生作为我们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能否成为真正的人才,其精神面貌状态是至关重要的方面,然而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状况并不乐观。目前,还没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对大学生精神面貌提升问题进行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本文以问卷方式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现状进行实际调研,并对影响大学生精神面貌消极的原因进行AHP排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即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发挥家庭、学校、社会联合教育功能及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等途径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全文共分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论述了大学生精神面貌提升问题的研究现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主要对大学生精神面貌相关理论概述,从提升精神面貌的目标、内容、方法三方面指出了其具体表现,并指出了提升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三部分:主要对大学生精神面貌现状进行分析。这部分根据调...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概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已有研究成果
1.2.3 已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4 写作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大学生精神面貌的相关问题概述
2.1 精神与精神面貌相关概念界定
2.1.1 精神和精神面貌的内涵
2.1.2 精神面貌的评价
2.1.3 大学生精神面貌及其特点
2.2 提升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必要性
2.2.1 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的需要
2.2.2 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巨变的需要
2.2.3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2.2.4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2.2.5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2.3 提升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可能性
2.3.1 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可塑性
2.3.2 大学生精神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第3章 大学生精神面貌的现状
3.1 积极精神面貌及其表现
3.1.1 高度认同党的领导并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3.1.2 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和良好的社会公德
3.1.3 大学生的个性独立和自主性增强
3.1.4 精神生活丰富充实,创造性活动增多
3.2 消极精神面貌及其表现
3.2.1 政治信仰迷失
3.2.2 价值观取向功利化
3.2.3 心理态度失衡
3.2.4 诚信观念缺失
3.2.5 集体观念淡薄
第4章 大学生消极精神面貌的原因分析
4.1 环境原因
4.1.1 宏观社会环境的原因
4.1.2 微观社会环境的原因
4.2 教育本身原因
4.3 大学生自身原因
4.4 影响大学生精神面貌因素的分析
第5章 新时期提升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对策
5.1 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
5.1.1 加强家庭和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5.1.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5.1.3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2 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功能
5.2.1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联合教育体系
5.2.2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5.3 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
5.3.1 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
5.3.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行为
5.3.3 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结论
附录Ⅰ 大学生精神面貌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4016916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概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已有研究成果
1.2.3 已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4 写作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大学生精神面貌的相关问题概述
2.1 精神与精神面貌相关概念界定
2.1.1 精神和精神面貌的内涵
2.1.2 精神面貌的评价
2.1.3 大学生精神面貌及其特点
2.2 提升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必要性
2.2.1 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的需要
2.2.2 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巨变的需要
2.2.3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2.2.4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2.2.5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2.3 提升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可能性
2.3.1 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可塑性
2.3.2 大学生精神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第3章 大学生精神面貌的现状
3.1 积极精神面貌及其表现
3.1.1 高度认同党的领导并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3.1.2 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和良好的社会公德
3.1.3 大学生的个性独立和自主性增强
3.1.4 精神生活丰富充实,创造性活动增多
3.2 消极精神面貌及其表现
3.2.1 政治信仰迷失
3.2.2 价值观取向功利化
3.2.3 心理态度失衡
3.2.4 诚信观念缺失
3.2.5 集体观念淡薄
第4章 大学生消极精神面貌的原因分析
4.1 环境原因
4.1.1 宏观社会环境的原因
4.1.2 微观社会环境的原因
4.2 教育本身原因
4.3 大学生自身原因
4.4 影响大学生精神面貌因素的分析
第5章 新时期提升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对策
5.1 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
5.1.1 加强家庭和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5.1.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5.1.3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2 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功能
5.2.1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联合教育体系
5.2.2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5.3 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
5.3.1 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
5.3.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行为
5.3.3 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结论
附录Ⅰ 大学生精神面貌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4016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4016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