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协同共进

发布时间:2017-10-06 09:26

  本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协同共进


  更多相关文章: 高等教育 科学发展 对立统一 网状思维 哲学思考


【摘要】:高等教育是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国际化与民族化、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等各种关系的集合体,多种矛盾关系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正确认识这些关系,应摈弃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在两极的对立统一中探寻联系;运用网状思维,确立"纵、横、变"的分析框架;进行哲学思考,运用"正、反、合"的哲学思维方式,分析高等教育中的矛盾和问题。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高等教育 科学发展 对立统一 网状思维 哲学思考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13JZDW004)
【分类号】:G649.2
【正文快照】: 在高等教育领域,国际化与民族化是两种密切相关而又差异明显的发展趋势。顺势推进国际化与民族化,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就现代高等教育而言,中国属于后发外生型国家。自清朝末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救亡图存、后发追赶的使命召唤之下,经历了仿日、效欧、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史贵;国际化与民族化相结合: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06期

2 涂又光;文明本土化与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晨曦;;从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反思当前中国大学精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2 刘晓蓓;谈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几个问题[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王骥;;基于Web下的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周清林;;中国语境中的“权利能力”[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5 梁文生;;郑观应“道器”、“体用”论及其评价[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6 吕一中;自主办学 民主决策[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李联明;;“9.11事件”后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五个发展趋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7期

8 阎凤桥;施晓光;;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印度高等教育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9 薛国凤;余咏梅;;依附论中的关怀——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思想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8期

10 陈时见;袁利平;;比较教育学科视野下比较的生成逻辑[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学飞;;中国大陆公派留学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其成效[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国际视野中的教育与人类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阎凤桥;;学术传统:优势或劣势?(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孟凡东;;文化东亚研究的学术理路及其特点——亚洲学者的亚洲取向研究刍议[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叶;建立创业型大学:管理上转型的路径[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温雪梅;教育国际化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征;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大学制度变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雷家彬;中国高等学校分类方法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吴洪富;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红;高等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薪酬管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如智;推进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巴永贵;中西方大学校训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范晓滢;江西高校大学精神的培育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黄瞳山;基于大学组织特性的现代大学教师管理制度取向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玲;比较教育世界体系理论分析框架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7 周荣超;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张弛;美国与德国大学学术职业管理制度比较[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佳;重庆高校留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蒋轶菁;高校领导干部问责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鲁洁;试论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01期

2 贾永堂;’94“文化选择与大学教育理想”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领;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J];前沿;2001年08期

2 康兰波,向德全;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条件[J];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3 苏果云;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是思维方式现代化的集中体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4 马腾;哲学思维方式总体演变初析[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杜宇;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特点浅析[J];前沿;2002年01期

6 魏博辉;“会意语言”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导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7 宿光平;论哲学形态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兼论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不同[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张传开;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逻辑进程——从《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J];江淮论坛;2005年05期

9 魏博辉;“确意语言”对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导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汤修元;;实践性:毛泽东与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特征[J];南方论刊;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白锡能;;中西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比较[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2 庞仁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新的哲学思维方式[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张周志;;和而不同 整合创新[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赵本义;;科学发展观在哲学思维方式上的转换与创新[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5 王书道;;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哲学思维方式[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中央党校 侯才;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特质和地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记者 张力宏;我市举行《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专题报告会[N];商洛日报;2014年

3 高清海(吉林大学哲学系)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两种理论形态[N];江西日报;2000年

4 仲呈祥;想起了前辈大师[N];人民日报;2010年

5 中央党校教授 韩庆祥;如何“两面性”看问题[N];深圳特区报;2011年

6 韩秉成;哲学思维方式的实践运用[N];解放军报;2014年

7 刘春 内蒙古自治区团委副书记;青年学理论要善、勤、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爱民;综合的时代[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冯瑶;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内在维度[D];吉林大学;2010年

2 陈爱梅;论批判的思维方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贾莉莉;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人学意蕴[D];黑龙江大学;2008年

4 王亚兰;本质追寻的迷惘和信念[D];厦门大学;2006年

5 路德红;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吴春娥;新老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思维方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丰良;从“观物的思维方式”到“观人的思维方式”[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820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9820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b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