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现状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21:10
本文关键词: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人体长期处于一定强度的压力状态下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和身体的损害,具体损害因人而异。在国内外对压力的研究中,以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的压力研究调查报告非常的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有广泛的开展,以科学的探索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提供了非常多的理论依据。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该专业的就读结构就有很大的特殊性,从总量上来说,男生和女生在该专业的就读比例严重失调,拿上海体育学院来说,近几年的男女生比例都将近了4:1,甚至有更高比例的情况出现。而在毕业生的招聘过程中,很多单位有专项倾向,因此,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突显出来,对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有利于上海市就业部门出台相关的就业政策,也有利于上海市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的就业压力情况的了解,便于他们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率。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的就业压力现状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现有的就业指导文献,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 1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2总体来说,不同群体学生就业压力的状况是:男生的就业压力总体水平低于女生;一本院校学生就业压力普遍小于其他院校。城镇生源的学生就业压力总体水平低于农村生源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其就业压力总体水平低于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 3给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带来就业压力的主要因素是:岗位供求、职业定位、未来预期、职业素质、社会支持五个方面。 4不同压力源在不同群体之间表现出差异性:在岗位供求压力源方面存在城乡来源差异;职业竞争压力源方面存在院校差异;社会支持压力源方面存在城乡差异、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差异;职业定位压力源方面存在院校差异、城乡差异、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差异;未来预期压力源方面存在城乡差异。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 大学生就业 压力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807.4;G647.3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1 前言7-8
- 问题的提出7-8
- 2 文献综述8-11
- 2.1 就业压力的研究8-9
- 2.1.1 概念的界定8-9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 2.2.1 就业压力的研究现状9-10
- 2.2.2 就业压力源的研究现状10-11
- 2.2.3 小结11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11-16
- 3.1 研究对象11
- 3.2 研究方法11-16
- 3.2.1 文献资料法11
- 3.2.2 专家访谈法11-12
- 3.2.3 问卷调查法12-16
- 3.2.4 数理统计法16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16-26
- 4.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现状分析16-22
- 4.1.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不同性别群体就业压力分析19
- 4.1.2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不同学校群体就业压力分析19-20
- 4.1.3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不同城乡来源群体就业压力分析20-21
- 4.1.4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群体就业压力分析21-22
- 4.2 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大学生就业压力源现状22-26
- 4.2.1 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不同性别群体就业压力源分析22-23
- 4.2.2 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不同院校学生群体就业压力源分析23-24
- 4.2.3 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不同城乡来源学生群体压力源分析24-25
- 4.2.4 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群体压力源分析25-26
- 5 结论与建议26-27
- 5.1 结论26
- 5.2 建议26
- 5.3 尚待完善的内容26-27
- 6 致谢27-28
- 7 参考文献28-30
- 附件30-32
- 附件 130-32
- 附件 23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巴音道尔吉;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5期
2 吴泽萍;试论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全翔;;浅议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J];太原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4 魏云花;;体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贵州体育科技;2004年03期
5 汪玮琳;高校体育教育引入策划理念的意义探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唐旭,侯广斌,侯德红,李洪涛;试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的接轨[J];零陵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李德华;关于体育教育的价值观[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8 徐志平,胡好;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体育教育“产品”的生产与营销[J];湖北体育科技;2005年03期
9 石振国,田雨普;为生活的体育还是为体育的生活——现代体育教育目的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05期
10 张海霞;“入世”后的高校体育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庆祝;邵桂华;;体育教育信息化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变革[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巩凤q
本文编号:10510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051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