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中国大陆留英学生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探究

发布时间:2017-11-09 09:18

  本文关键词:中国大陆留英学生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跨文化敏感性 ABC模型 小文化研究方法 中国大陆留英学生


【摘要】:跨文化敏感性的发展模式由米尔顿贝内特在1986年创立并提出。它包涵否定、防御、(差异)最小化、接受、适应和融合六个不同的阶段。跨文化敏感性是用来描述人们在接触文化差异后的反应。根据贝内特(1986;1993)的理论,对于每个个体,这六个阶段彼此之间不是相互抵触的,相反,他们相互联系,按照时间顺序反映个体对文化差异从意识较低水平发展到较高水平。 在这项研究中,我首先对跨文化敏感性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综述,并结合了ABC模型和小文化的研究视角。在此基础之上,我提出了研究课题,,并把它细化到三个具体的研究问题。基于研究问题,我决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具体通过叙述访谈实现。这样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探索个人在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方面的细微差别。在三个具体的研究问题和定性研究方法论的指导下,我选择了四个中国大陆的留英学生作为研究参与者。他们都是在中国大陆的教育背景下完成了本科学习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从2012年到2013年,他们留学英国某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本论文呈现了四个参与者的跨文化敏感性。在此基础之上,我依照他们自己的经历叙述,对个体的跨文化敏感性进行了探讨和深入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发展受个人文化背景的影响。然而,彼此之间还是体现出了一些共同点,如当中国大陆的学生和非中国学生比较学习成绩时,大多体现出防御阶段的跨文化敏感性。在研究结果和讨论的基础上,我提供了一些建议,以协助大学提升其服务。 本研究还是存在一些局限性。我收集采访数据时,研究参与者几乎完成了为期一年的留学生活,这使得当他们反映长达一年的个人学习经验时,由于记忆模糊,有时不够“准确”。另外,我只依靠叙事采访这一具体研究方法来产生数据,如有可能,其他收集数据的方法也可以考虑,比如观察研究,这样从多个角度收集的数据可以增强研究结果的效度。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8.9;H31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彦华;;论高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文化敏感性和能力的培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2 隋瑞强;;利用精读课堂 培养学生跨文化敏感性[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郑贤贵;从基督教对英语的影响看外语教师的文化敏感性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7期

4 周先荣;何智;潘宗桃;;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敏感性的培养[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廖敏慧;;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敏感性的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8期

6 李纪兵;论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敏感性[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年03期

7 李琴琴;;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J];南昌高专学报;2012年01期

8 张鹏飞;卢志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文化敏感性的3A教学法[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9 高永晨;跨文化交际:差异与沟通[J];苏州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10 肖彦;;跨文化交际失败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一新;;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及适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林一新;;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及适应[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曾斌;中国人跨文化敏感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凤;文化敏感性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徐航;中国大陆留英学生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4 蔡巧娜;“关键事例”法是跨文化敏感性的培养:一项基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林兆霞;基于多元文化护理的护士文化敏感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6 尚玲芳;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实验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7 卢静;一所黑龙江大学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敏感性调查[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61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161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7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