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应用型本科与其他类高等教育的沟通与衔接
本文关键词:美国应用型本科与其他类高等教育的沟通与衔接 出处:《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2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应用型本科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学 本科院校 学术型 社区学院 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 衔接 教育学生
【摘要】:正各类高等教育有效沟通是构建灵活而富有弹性的高等教育体系之关键所在。美国之所以拥有良好的高等教育体系,正是得益于其四通八达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以及学术型教育可以实现良性沟通与衔接,这极大地激发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活力。
[Abstract]: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 all kinds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flexible and flexibl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United States has a goo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its extensive talent growth overpass that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cademic education can achieve sound communication and convergence, which greatly stimulates the vitality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厦门理工学院;
【基金】: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我省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其他类教育间立交桥构建研究”(2012B040)之成果
【分类号】:G649.712
【正文快照】: 各类高等教育有效沟通是构建灵活而富有弹性的高等教育体系之关键所在。美国之所以拥有良好的高等教育体系,正是得益于其四通八达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以及学术型教育可以实现良性沟通与衔接,这极大地激发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活力。一、应用型本科教育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祥云;;应用型本科教育:实施“异轨竞争”的理性选择[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张昌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定位[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3 张渊;王颖丽;;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教学方法、手段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09年08期
4 汪传艳;;刍议民办高职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郭遂成;刘荣志;;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14期
6 郭华鸿;吴伟;;试论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必要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24期
7 张立平;李晓丹;;浅析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地方高校的发展[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16期
8 夏建国;;发展技术本科教育 培养技术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年04期
9 赵喜臣;;学习落实《教育纲要》 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吕俊杰;高逸锋;;转变教育观念 努力办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J];中国冶金教育;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超;;美国高等教育行政干预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2 李真真;;美国高等教育资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吴卓平;谢清;;俄罗斯与美国高等教育凭证制度比较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牛道生;;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单中惠;;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贺小格;;对初级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思考[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第十二届科学论文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7 杜晓利;;美国高等教育布局的特点与启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8 刘法虎;;美国两大高校分类研究的经验与借鉴[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罗映霞;;关于大众化教育阶段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教材建设的思考[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10 林杰;;杰斐逊与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厦门大学高教所 李斌琴 廖仲毛;美国高等教育特点及启示[N];中国服饰报;2005年
2 戴正宗 编译;高成本让美国高等教育失去竞争优势[N];中国财经报;2011年
3 薛涌;美国高等教育的现实人生[N];中国会计报;2011年
4 主持人:李明 周谦 林子丹 嘉宾:南京工程学院院长 陈小虎;打造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范本[N];中国改革报;2009年
5 李开复;透视美国高等教育(一)[N];科技日报;2004年
6 李开复;透视美国高等教育(二)[N];科技日报;2004年
7 记者 陈科;全国万余学子报考我省选调生[N];四川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李燕铭 鲍道苏;本科办高职关键是特色[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透视美国高等教育(四)[N];科技日报;2004年
10 王晖;我省35所本科院校新增专业100个[N];河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保星;南北战争至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8年
2 刘智英;技术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杨红霞;营利性高等学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宝岐;耶鲁大学人文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蔡国春;美国院校研究的性质与功能及其借鉴[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徐丹;克拉克·克尔的高等教育实践与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7 齐泽旭;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少琳;法国学位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任钢建;美国社区学院升学与就业双重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魏小琳;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价值和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银霞;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队伍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2 孔令帅;当前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苏曼虹;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罗莉莉;美国高等教育“成人化”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5 王锐英;教育公平理论及其在战后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红艳;美国私立大学筹资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谢丽梅;殖民地时期美国的高等教育(1636—1769)[D];内蒙古大学;2005年
8 王芳;美国州立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包敏丹;战后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艳;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90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390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