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考志愿填报机制与大学招生质量:一个基于择校机制理论的经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7 04:11

  本文关键词:高考志愿填报机制与大学招生质量:一个基于择校机制理论的经验研究 出处:《经济学(季刊)》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高考 择校机制 匹配质量


【摘要】:本文关注高考志愿填报机制对优质大学学生质量的影响。我们首先论证由考前报改为考后报并引入平行志愿的改革模式可以带来事后的效率与公平("高分高就"),但未必增加事前的效率与公平("高能高就"或"高偏好高就")。基于某顶级学院的学生数据,利用各省历年志愿填报机制的变化,我们从实证上验证了这一假说:相对于考前无平行志愿的制度,该学院在考后填报制度下招收的学生高考成绩更高,但以大学学业衡量的学习能力或兴趣并没有更高。
[Abstract]: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for students with high quality university. We first demonstrated by the test report is reported after the test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form model of parallel voluntary can bring about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afterwards ("high score"), but may not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in advance ("high high" or "high preference as a top student"). Based on the data of each province, the change of the voluntary reporting mechanism, we verified this hypothesis empirically: compared with no parallel voluntary exam system, the college enrolls in completing the system under test after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cores of students of higher learning ability, but to measure college or interest and no more.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青年项目(项目批准号:70903042)的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考录取制度与匹配质量:基于择校机制理论的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号:71173127)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数量经济学理论创新、模型系统研制与数据中心建设”的资助
【分类号】:G637;G647.32
【正文快照】: 一、引论中国的高校招生考试(简称“高考”)制度无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匹配机制之一。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中国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从约500万人上升到1000万人,大学录取人数从约20万人上升到600万人。尽管录取率有了大幅度上升(从约5%上升到60%),大学资源特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聂海峰;;填报高考志愿哪种方式对考生有利?[J];南方经济;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艳;高考录取公平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张宏波;我国高校招生录取中的公平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高妙飞;高考志愿选择行为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宗新,姚力,厉格非;中国证券市场制度风险的生成及化解[J];经济研究;2001年10期

2 张细移;;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困境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01期

3 聂海峰;;填报高考志愿哪种方式对考生有利?[J];南方经济;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健;;我就是对高考制度不满[J];视野;2006年18期

2 ;教育部部长周济 高考不会取消但肯定要改革[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7年02期

3 孟盛;;高考是非[J];廉政w,

本文编号:13909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3909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5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