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浅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提升人文素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5-02-04 16:30


  论文摘要 人文素养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人的内在德行修养。人文素养教育包括了法律素质教育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意识的培养成为现代大学生教育中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法律意识的培养既可为一种社会规范功能,又可引导大学生自觉提升自我修养,促进大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学习、吸收和理解。

  论文关键词 人文素养 法律意识 教育
 
  一、人文素养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人文素养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是一种文化;第二,它是指人内在的一种德行修养,主要包括仁、义、信、理、智。人文素养应包括按照社会的要求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人文精神,即以人为对象、人为中心的精神,核心内容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实质上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行”、“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人文素养教育应该是当年代大学生教育的灵魂,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包括人文知识的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学之情、史学之境、哲学之思、伦理道德之善、艺术之美,即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现代的中国大学教育是在西方现代大学的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专业划分过细;且过分强调专业,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所以,目前学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主要表现为:学习专业知识第一位,忽视整个人文素养的培育;同时也忽略了作为人文素养中最主要的法律意识方面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有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类是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忽视综合能力提高的“学术学生”;一类是不学无术,虚度大学生活的“颓废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到学生就业以及未来的发展,无形中大学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视,但同时也忽视了对人文素养等其他方面的塑造,使学生在综合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不够。甚至有许多学生误将高等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单纯的职业教育或寻求谋生获取高薪职业的一种手段,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人文素养的内涵。
  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仅仅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开设是远远不够的,并不能达到塑造大学生优秀品质、气质和修养的目的。要使高校及学生个人均能清楚的认识到人文教育能够对专业教育起到促进作用。无论是纵观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著名的科学大师同时也是人文大家,他们大都是既精通科学技术,又精通人文艺术.,例如著名的哲学家康德,也是集哲学、文艺和自然科学为一体的人文大师。

  二、法律意识培养与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

  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其可视之为人文科学,现在意义上的人文科学除包括了历史、文学、艺术、哲学之外还包括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人文素质的培养,包含了法律素质教育这一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法律知识有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效维护自身权益。而法律素质教育重在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有机综合体。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它与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有着密切联系。它可表现为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法律动机,权利义务的认知,对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在我国传统法律意识中“礼”成为最重要的观念,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法的认识并不高,导致其在生活中的运用有限,权利意识淡薄,普遍有着耻讼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与此同时,一些学生损坏别人的利益,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采用一些过激的行为来解决问题。
  目前大学生犯罪问题呈现出上升趋势,近十几年来在一些优秀大学生身上发生了一起起的典型的违法犯罪事件。例如,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将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在学校是学习了法律基础知识,知道民法、刑法等法律,但却不知道伤害狗熊也是违法犯罪。因此,可见刘海洋未能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以致做出了触犯法律的行为。还甚有个别大学生因同学关系不睦而采用报复的极端手段,导致了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如发生在2013年4月1日的“复旦投毒案”,林森浩过激行为造成了对黄洋的巨大伤害导致其中毒身亡,这是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及轻视。这些事件不仅是反映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薄弱,还表现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少;人文素养的核心其实就是对人的一种关怀、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情怀。
  这些事件为我们对公民法律意识培养,尤其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和要求;新时代下的法律意识培育也反映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因此,可以认为法律意识培养包含于整个综合的人文素质教育之中。
  一位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法律意识、坚定法律信仰,才能体现出人文关怀,因为人文素养的终极体现就是对人的关怀。如果我们将人文素养理解为“以人为本”的话,那么法律意识的素质教育应是体现以人为中心的一种内心价值取向、对事物的正确评价及对行为的规范的培育。从这个方面而言,法律意识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人本精神是相符合的。
  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实即是要逐渐形成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法律信仰的形成不仅仅依靠法律基础这样的课程来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学校层面乃至整个社会层面加强人文素养来促进。可具体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首先,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法律价值一致的教育;其次,加强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与现代大学生评判标准的教育;最后,将法律理念渗透进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以规范其行为。

 

 

 

  三、法律意识培养对人文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大学生通过法律意识培养可以获得对法的认识、对法律内容的把握和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对法的体验;让法治理论和法律制度在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情感上的综合体现。在大学校园中的法律素质培养,就是要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融入人的发展的整体需要中,通过激发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
  作为当代大学生都已认识到了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体现着以文科为主的高校当中,许多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高校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也渗透出对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除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外,还采用多种方式多层面的培养课程,例如开设法律方面的公选课、人文综合素质培养的选修课、法律讲堂、道德讲堂及国学传统文化活动等。
  面对各高校开设的各类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学生已经有意识的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其中法律意识的素养所占一定的比例。法律素养的提升可以使大学生在参与法律的活动中能够准确、完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依据事实和法律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当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或他人的正当权益。
  在思想文化精神阵地,不仅要向大学生宣传法律知识、传播法律意识,更要倡导法治精神、弘扬诚信正气,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激励了人们培养权利义务相一致、权力责任相统一的观念,使年轻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法律意识的培养能够对人文素质中的伦理道德的建设起到最为直接的促进作用,使得大学生能严格的做得他律与自律的结合,从而法律的规范作用能为道德起到社会规范支持。同时,也应清楚的认识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将其与整个人文素养相结合经过长期的培养教育才能真正显现出成效。
  人文素养包括了人文意识和人文行为两个方面,现代大学生表现得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文意识和人文行为的脱节,通过学校的教育人文意识可以很好的建立起来,但是这仅存在思想层面上,还需要在实际的行为方面即人文行为上有所表现。要解决这种人文意识与人文行为的脱节问题,可通过法律规范、约束的理念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展现出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大学生言行合一、知行合一。
  现实中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可表现为,第一,高校法律基础教育重视素质的培养。把握好知识与素养的关系,将素质教育摆在首位,高度重视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上,注重与哲学、史学、文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知识的融合。深掘法治文明和法的精神,将法学的一系列原则融入进大学生的世界观之中,,使之内化为一种人文素养。 第二,法律行为的约束性促使了人文行为的习惯养成。知识内化为素养要经历一个不断积累、逐渐形成有约束到自觉习惯的过程。提高法律素养使大学生养成包含法律素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综合人文素养。最后,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培养是开放的、渗透的。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与整个人文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是密不可分的。
  法律就其本身而言,是追求社会和谐的产物,其本身就具有的人文精神、实质正义、保护弱势群体等理念;这与人文精神中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内涵是一致的。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一致的,都是倡导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相互尊重与关爱。法律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功能,引导大学生做一个自律的人,自律能力的加强,才会自觉强化自我修养、净化灵魂,激发自身潜能,达到自觉提升人文素养的要求。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文素养的吸收和理解。因此,我们可以说营造法律氛围,方能彰显人文关怀。

 

 



本文编号:13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3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a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