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校招生推荐录取方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2 10:30

  本文关键词: 高校招生录取方式 推荐 保送生 实名推荐制 出处:《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自1952年建制以来,总体上经历了起步、冰冻、恢复和改革四个阶段。目前,它已成为我国为高等学校输送人才的最重要的制度。推荐录取方式是高等学校招生多元录取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学校选拔、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学生的过程中举足轻重、功不可没。回顾历史,古代的推荐方式——推荐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的选贤举能制度;放眼当下,保送生制度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改革开放后高校招生录取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推荐录取方式。随着高校招生录取推荐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社会各界的质疑不断,其改革与完善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本文以此立题研究,在分析大量高等学校招生推荐录取方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制度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力图全景式地对推荐录取方式的发展脉络、各国的推荐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探究我国高校招生推荐录取方式的自身积弊和现实阻力。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的新要求,提出完善推荐录取方式的可行性建议。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对本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简要阐释。基于推荐方式是高校招生制度的构成要素,须厘清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推荐制和推荐录取、保送和保送生制度这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并作为研究基础。而对多元智力理论的释义,能为高校招生推荐录取方式研究建立逻辑起点,为构建多元化的录取机制提供支撑理论。 第二章梳理了改革开放前我国推荐录取方式的发展脉络。经过相关史料的查阅和研究,本文得出:推荐作为一种选人办法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选贤举能制度。从古代的推荐制(主要包括原始社会时期的选贤举能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人才选拔活动中的荐举、汉代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到民国时期的保送免试,再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保送推荐上学制度,推荐方式历经三次重大变革。本章首先介绍了古代推荐制的发展概况,以典故的形式对两种推荐形式加以分析,归结出古代推荐制被取而代之的原因;其次,回顾了民国时期的保送免试入学,并进行案例分析;最后,分析文革时期的保送推荐上学制度与白卷英雄产生的特定背景,并对其作出评价。通过制度分析法,笔者归结出推荐制在特定时期成功的原因。 第三章对现行高校招生推荐录取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章就目前社会上对保送生制度争议最大的两个问题,即条件上推次不推优、身份上保官难保民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存在的推荐资格尚未普及、考查标准难以明确、推荐对象存有异议和录取公平遭遇挑战四个主要问题进行解读,探求推荐录取方式改革的动因。 第四章对中外高校推荐入学制采取了比较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日本高校的推荐入学制和台湾高校的推荐甄选是世界上采用推荐录取较为成功的典范,借鉴美、日两国和台湾高校录取的成功经验,力图为我国高校招生推荐录取方式的完善提供新的思维范式。 第五章对推荐录取方式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即就如何规划其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本章指出为逐步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正确导向,招考分离、分类考试、双向选择、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制度,要在制度设计上要力求科学、公平,制度实施上要确保公开、公正,制度创新上要打破常规、定势。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7.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聚鹏;;高考选拔制度破冰之举——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形成性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年01期

2 邱瑜;张彩云;;公共选择理论视野下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分析[J];高教探索;2010年03期

3 梁爽;;美国高校本科招生录取标准的特点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4 刘晶;;构建多样化的高校录取制度——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22期

5 李颖;;对制度变迁理论的理性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期

6 张金元;改革和完善普通高校招生制度 实现招生录取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平常化[J];湖北招生考试;2004年24期

7 孙华;;论高校招生的政策效率[J];湖北招生考试;2007年04期

8 向立中;;构建多元化的高校招生考试评价录取新体系[J];湖北招生考试;2009年24期

9 刘额尔敦吐;;中澳高校招生民族倾斜政策比较及其启示[J];湖北招生考试;2010年24期

10 张天孟;张劲;;高校网上招生录取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14843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843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c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