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找回从学校到工作的“中间地带”——大学本科生实习的类型区分与意义解析

发布时间:2018-02-03 13:58

  本文关键词: 企业实习 从学校到工作 “中间地带” 就业能力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出处:《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大学生从事校外实习的目的的变化,已从过去的专业实践更多指向就业与职业能力养成;用人单位也将招聘实习生视为重要的人才预选途径。本文厘清了实习的类型与作用,观察实习对于完成从学生向雇员身份的转型以及长期职业生涯成功的意义,定位实习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应有位置,从个人指导、职业探索和学习迁移等三方面阐释了实习对于从学校到工作的联结意义和积极效果,并从实习学生、高校、教师、企业以及实习生主管等多元主体的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Abstract]:The change of the purpose of college students engaged in the practice outside school has pointed more from the pas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o employment and vocational ability development; Employers also regard the recruitment of interns as an important way of pre-selection.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types and functions of internship, and observes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nship in completing the transition from student to employee status and long-term career succes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and positive effect of practice from three aspects: personal guidance, career exploration and learning transfer, and explain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practice from school to work in the system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teachers, enterprises and intern supervisors, such as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subjects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09JZD0034-1)
【分类号】:G642.4
【正文快照】: 一、“大四”学生实习中发生了什么:一片被忽视的“中间地带”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来自用人单位的零经验质疑,以及大学生对于高校弹性学分制的“积极利用”,使得我国的许多大学在教学中正面临着这样一个奇怪的场景:相当一部分已经修完全部课程的大四学生的身影几乎从校园消失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2 王永丽;刘燕;;企业实习生项目[J];企业管理;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家树;齐昕;;基于微笑曲线视角的大学生就业促进问题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张心淼;赵黎明;;现阶段就业模式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特征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闵维方;蒋承;;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双调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一个历史和比较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01期

4 赖德胜;孟大虎;苏丽锋;;替代还是互补——大学生就业中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联合作用机制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01期

5 焦健;窦尔翔;景春梅;吴航;;高等教育财务特征及其融资模式[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曹小艳;柴九昌;;浅析高校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渗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2期

7 丁璇;杨婷婷;;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网络结构和运行机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03期

8 樊文有;胡际峰;;基于培训效果评估理论的高校就业指导评估模型的建立[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5期

9 方秋中;杨利江;欧阳倩兰;陈宇栋;;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本科生职业指导模式探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7期

10 宋慧颖;;金融危机对天津市大学生就业影响及对教育管理工作的反思[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文少保;;我国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开发策略研究[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田永坡;;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国外的研究和经验[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田永坡;;产业结构、工资刚性与大学生就业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宁本涛;;金融危机背景下求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战略思考[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崔盛;;经济危机背景下的教育发展[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毕先萍;;技术进步的技能取向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柴国俊;大学毕业生初始工资结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袁乐平;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理论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5 郑美琴;女性的选择权与劳动参与决策的经济学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6 熊德义;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应松宝;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杨爽;初次就业中大学毕业生与用人组织匹配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石永昌;基于偏好视角的大学生就业促进制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凤娇;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徐胜兰;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莹莹;新形势下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难及其对策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胡永欣;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刘柯;大学生就业与政府就业政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曹树伟;我国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及对策建议[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军荣;高校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法律矫正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鑫;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刘锦华;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琳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宋福进;我国高校不同层次毕业生供求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影玲;;论通过志愿服务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J];广西教育;2011年03期

2 罗金艳;;以就业为导向 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8期

3 牛长松;;英国安置大学生中小企业实习的壳牌技术创业项目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4 卿石松;曾湘泉;;就业能力、实习经历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基于山东省2007届高校毕业生的实证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06期

5 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01期

6 蓝艳;;加强高职高专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就业能力[J];镇江高专学报;2005年04期

7 林源;;实施案例教学 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04期

8 杨永芳;牛爱红;;培养大学生系统思维智慧就业能力[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11期

9 何雪芬;;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校语文综合性学习探析[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12期

10 刁文彬;刘文文;;论师范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和平;;论“可就业能力”视野下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彦广;;浅谈提高技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A];建国60年陕西教育30年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获奖论文[C];2010年

3 王自华;;浅谈高校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4 罗峥;付俊杰;张腾月;张寓杰;赵晶;;大学生可就业能力的结构及测量[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季志;;基于就业视角的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以浙江省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比较为例[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学峰;;谈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商品学教学改革与实践[A];商品学发展与教育高级论坛暨中国商品学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冯明礼;乔志宏;;中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适应性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陈敬武;徐秋梅;;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提升就业能力的实践与探索[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9 高慧云;;加强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就业能力[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宋义林;高树枚;陈刚;;强化研究性学习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2)[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

2 记者 罗霞;我省启动应届大学生创业就业培训[N];云南日报;2009年

3 姜智 贵鹏;提升就业能力 拓宽致富门路[N];长白山日报;2009年

4 吕洁 董会霞;开展新政策宣传 提高再就业能力[N];金昌日报;2006年

5 记者  朱兴忠;甘州着力提高劳务人员就业能力[N];张掖日报;2006年

6 杨广斌 季帅;扬州多措并举提高职校学生就业能力[N];江苏教育报;2010年

7 记者 刘肖勇 通讯员 蒙丽;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N];广东科技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姜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重在提高就业能力[N];文汇报;2007年

9 记者王东;燕大资助贫困生提高其就业能力[N];秦皇岛日报;2009年

10 张喻杰 记者 王同文;今年计划实现城镇就业14万人[N];大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恩立;我国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城市化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翟玉龙;人力资本与少数民族就业能力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 杨凡;员工就业能力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李宁;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地域结构与区域调控措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熊会兵;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6 郭文臣;知识型员工可就业能力对职业成功的作用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郑孝国;企业孵化器竞争力及其持续创造就业能力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8 戴勇;基于就业公平的转型期高校贫困学生就业扶助政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郭志刚;无边界组织下雇佣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国辉;中小企业员工就业能力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曾丽;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3 农郁祺;市场导向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翠红;河北省潜在青年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现状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5 邓莹;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6 袁建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7 周萍;工科本科生企业实习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邵宏润;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美国大学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丁伟钧;广西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冯悦;澳大利亚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87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87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6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