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8-02-07 14:36

  本文关键词: 通识教育 理念构建 制度化保障 出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和谐的人格与全面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全球视野和公民意识,能在现代文明中生存,并且创造于社会有意义的价值。中国近代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施经过了一系列的变迁: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准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平衡;通识教育是大学的理念和灵魂。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e reform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harmonious personality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so that they can have a global vision and a sense of citizenship to survive in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concept and implement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ese universities have undergone a series of changes: general education as the prepa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balance each other; General education is the idea and soul of university.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分类号】:G64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希林,张希政;恢复重建京师大学堂的张百熙[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周川;中国近代大学建制发展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3 杨红伟;“留学生”与近代甘肃文教事业[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田正平;论民国时期的中外人士教育考察——以1912年至1937年为中心[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3期

5 吴芬;中国早期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演变及其成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11期

6 袁征;中西教育发展的差异与蔡元培推行教授治校的尝试[J];浙江学刊;200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启兵;我国高校设置变迁的制度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唐振平;当代中国大学自治管理体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3 李玉荣;中国共产党由乡村到城市的战略转变[D];中共中央党校;1994年

4 杨蓉蓉;学府内外[D];复旦大学;2006年

5 陈尚敏;近代社会转型与甘肃士绅[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郭丽君;学术职业视野中的大学教师聘任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静;民国时期学位制度探析[D];浙江大学;2002年

2 陈妙玲;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近代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白菡;大学校园景观探求[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4 于静;构建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主辅修制(计算机)课程结构方案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5 郑浩;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研究(1902~1998)[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小莉;1917-1927年北大学生社团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7 王燕妮;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8 廖林子;抗战时期的中国高校教育管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庞海江;近代大学教师群体透析[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张倩;张百熙与中国教育近代化[D];西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德智,于殿举,刘小勇;通识教育在外语类高等院校本科教育阶段的地位及其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吕静波;;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职业时空;2008年09期

3 陈曦;;复旦大学 通识教育造就栋梁之才[J];教育与职业;2008年34期

4 程斯源;杨登明;王慧;;探路通识教育 着眼全面素质,现代化大学应塑造出睿智的灵魂[J];教育;2010年32期

5 宋亮;;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观[J];教育;2010年32期

6 ;复旦学院简介[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1期

7 刘智运;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思路[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刘世昌,谷建春;高等教育分化与整合的历史追溯与现实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1期

9 朱红岩;;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6期

10 杨叔子;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燕;;台湾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梁忠;郑启玮;;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调整[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3 闫广芬;李忠;;大学的可为与不可为——学生就业视野中的大学角色考察[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眭依凡;;大学理念建构及其现实问题思考[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季丹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6 周远清;;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杨桂华;;大学理念与大学发展战略[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蒋惠玲;;试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之理性[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识教育与中国大学的文化自觉[N];文汇报;2009年

2 记者 朱振国;教育部刘曙雄: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褚国飞;秉承自由探索的精神 提供有益世界的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记者  沈祖芸 杨晨光 唐景莉;通识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林安梧;台湾通识教育发展现状[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王乐;通识教育成“必修课”[N];文汇报;2011年

7 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李灿华 李杏;从“T”型到“米”型[N];湖北日报;2006年

8 复旦大学校长、教授 杨玉良;今天我们该如何培养人才[N];解放日报;2010年

9 王定华;美国大学生所体验的通识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记者 李雪林;复旦64个专业招生3420人[N];文汇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3 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戴联荣;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房欲飞;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朱晓刚;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区柏权;传媒人转型大学教师的社会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汝霜;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D];汕头大学;2010年

2 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皮凤英;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趋势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添淼;从学术讲座视角探索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石美萍;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伟娜;高校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李定国;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舒颖;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9 曾双宝;西南财经大学的通识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李平;地方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946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946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a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