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校企联合培养:欧洲博士生教育的新探索

发布时间:2018-02-15 06:33

  本文关键词: 校企合作 联合培养 博士生教育 创新 出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分析了欧洲校企联合博士教育项目发展的背景、动机、类型与内容。在推进欧洲高等教育区和欧洲研究区的建设进程中,大学与企业基于不同的动机和利益诉求,在博士生教育阶段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联合博士生教育项目,企业实质性地参与到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并为博士生课题研究、就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建立了富有成效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实现了大学、企业和博士生三方的共赢。这对我国博士生教育改革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motivation, type and cont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oint doctoral education project between Europea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and the European Research area,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are based on different motives and interests. In the phase of doctoral education, a cooperation agreement has been signed, and various types of joint doctoral education projects have been established. Enterprises have substantially participated in the process of doctoral education, and have provided support and assistance for doctoral research and employment. The successful "open innovation mode"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the win-win situ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and doctoral students has been realized, which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reform of doctoral education in China.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1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中国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建构”(课题批准号:CIA110138))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6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兴,宋莉;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机制[J];中国冶金教育;1998年04期

2 Annamaria Silvanade Rosa;王福胜;庄丽君;;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式:欧洲博士学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1期

3 汪贤泽;美国的“未来师资培训计划”与博士生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4 吕东伟;博士生教育创新:谁之责?——首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22期

5 饶們子;博士生教育与文本阅读的历史性问题[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张万红,黄耀汉,李秀云;我校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1992年02期

7 梁桂芝;比较与借鉴——中国与国外博士生教育的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科技.人才.市场;1994年Z1期

8 冯帮;;美、英、日博士生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比较[J];青年研究;2006年01期

9 朱宁洁;;博士生教育研究中欧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10 金帷;沈文钦;赵世奎;;全球化背景下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现状与趋势分析——以美国、英国为案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一鸣;赵鹤鸣;杨德生;;政府搭桥,校企合作,走出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子[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蒋丹;;我国高等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模式探索[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徐俊波;王德才;于翔;;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教育[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4 何培玲;张兴丽;;推进校企合作模式有效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韩喜秋;;对校企合作培养农经人才模式的思考[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赵兴太;郭晓燕;;新形势下研究生与企业合作管理模式探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7 张士宏;;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与企业结合[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吴启迪;;博士生教育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9 马星;陈劲松;张存泉;;高校与研究所联合培养创新型博士研究生的体会[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10 陈广汉;;粤港高校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A];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林霞;太原理工大学校企合作从战略框架走向项目对接[N];山西日报;2011年

2 褚宁;上海校企合作“升级”[N];解放日报;2003年

3 ;借助校企合作 构筑创新服务体系[N];经济视点报;2009年

4 记者 冯骏;石大与天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N];兵团日报(汉);2010年

5 通讯员 易果 瞿晓华;校企合作共创新型工业[N];团结报;2010年

6 驻昆山首席记者 姚喜新;加大校企合作力度[N];苏州日报;2011年

7 岳娟红;太原理工大学校企合作项目对接[N];太原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吴洪;校企合作,巧解企业研发人才瓶颈[N];福建日报;2009年

9 记者 姚颖盈;校市相融校企合作你兴我荣[N];柳州日报;2011年

10 全国人大代表 华旗资讯集团总裁 冯军;把“校企合作”进行到底[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蔺玉;博士生科研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张英丽;论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彭安臣;中国博士生资助[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胥秋;大学学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罗敏;基于资源配置的研究生招生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庆东;中国学位授权体系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10 张凌云;德国与美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志;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向河;我国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3 韩勤;基于国家竞争力的我国博士生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王东红;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发展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柏晶;校企合作举办高等学校的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艳丽;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及其合作模式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海娜;中美博士生资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8 朱亭亭;二战后美国博士生教育的历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杏;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及策略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10 陈文燕;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变革的探析[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12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5126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8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