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组织变革研究及其新进展
本文选题:大学组织变革 切入点:同构理论 出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大学组织变革是指大学内部结构和组织制度的变革,它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前沿性命题,也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中最感困惑的问题。在最近30年中,学术界提出了三种主要的大学组织变革分析范式,即同构性理论、分化理论和同质异形理论。同构理论强调变革的动力来自于外部环境,变革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分化理论强调大学组织变革的动力来自于大学组织及其行动者,变革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同质异形理论试图把两者综合起来,强调大学组织变革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过程。这三种理论其实是从新制度主义中演化和生发出来的,它们各有优势。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以同质异形理论为主,充分借鉴制度分析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把三种理论范式中的某些要素综合起来,更好地解释大学组织变革问题。
[Abstract]:The organizational change of university refers to the change of intern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university. It is the vanguard proposition of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it is also the most perplexed probl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oday. The academic circles put forward three main analytical paradigms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al change, namely, isomorphism theory, differentiation theory and homogeneity heteromorphism theory. The isomorphism theory emphasizes that the motive force of change comes from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is a top-down process. The theory of differentiation emphasizes that the motive force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change comes from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and its actors, and change is a bottom-up process; the theory of homogeneity and heteromorphism tries to combine the two. It is emphasized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is a process of combining top-down and bottom-up. These three theories actually evolved and emerged from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and each of them has its own advantag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future is as follows: the theory of homogeneity and heteromorphism is the main development tren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resource dependence, some elements of the three theoretical paradigms are integrated to better explain the problem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al chang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科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展规划处;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建设高等教育强省背景下的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保障研究”(G6B100454)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柯政;;学校变革困难的新制度主义解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 促进知识经济发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杨春芳;福柯话语理论的文化解读[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3 郭景萍;现代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制度化利他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4 阎光才;全球化:一种意识形态?——全球化语境下大学与民族国家间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5 李强;大学理念再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6 施晓光;;大学:三种意义上的释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7 柯政;;学校变革困难的新制度主义解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8 卢乃桂;张永平;;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政府角色变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9 张学文;;大众化背景下大学使命的重新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王志刚,王昌民;学科特色是构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四(上)[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卢铁城;;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发展[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柯佑祥;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宋永刚;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精细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8 苗素莲;中国大学组织特性历史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文祥;现代企业制度的效率困境与超越[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吴苑华;评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建生;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精英——江村个案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吴绍芬;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魏腊云;高等教育产业化及其价值取向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4 孙忠铭;市场经济中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奂平清;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状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琼;教育技术的变迁与高等教育大众化[D];湘潭大学;2002年
7 张辅松;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 张亦弛;远程教育系统结构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9 谢俏洁;社区人民调解的制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陈冬春;民间法研究的反思性解读[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袁安府;组织领导及组织变革实现的关系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王立志,韩福荣;变革管理的平衡及其动力机制分析[J];科研管理;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1580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580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