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梅贻琦与清华之崛起

发布时间:2018-03-14 10:07

  本文选题:梅贻琦 切入点:清华 出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清华大学在南京政府初期短短几年间崛起为世界级学府,其高速近代化进程始于罗家伦而成于梅贻琦。梅贻琦洞悉中国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发展潮流,对接世界杰出大学的办学思路和水准,整合各种资源,完成了办学体制的重大创新,建成了多科型综合性大学,迅速实现了各界期待的"建设杰出大学"的夙愿。作为后起的新兴大学,清华不仅在国内遥遥领先,而且超过了一些欧美名校。这是中国学人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资源。
[Abstract]:Tsinghua University emerged as a world-class university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Nanjing government. Its high-speed modernization process began with Luo Jialun and became Mei Yiqi's insight into the strategic needs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aiming at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rend. Connecting with the ideas and standards of the world's outstanding universities, integrating all kinds of resources, completing the major innovation of the school-running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multi-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As a newly emerging university, Tsinghua has not only taken the lead in China, but also surpassed some famous American and European universities. This is a vivid embodiment of the creativity of the Chinese scholar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分类号】:K26;G64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健美;邓小平理论的传统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蒋冬梅;;略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性质——兼谈中国古代无民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周楠;李永芳;;民国时期私立高等学校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陈友良;;留英学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5 欧阳军喜;;司徒雷登与战后中国的“新革命运动”[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6 欧阳军喜;;历史要重演吗?——1948年的周鲠生、胡适之争及其意蕴[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7 冯尔康;;清代宗族的社会属性——反思20世纪的宗族批判论[J];安徽史学;2012年02期

8 王青花;;民国时期中国大学崛起的动因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9 宋曲霞;;1948年前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赵翔,金艾裙;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中明;;论大国[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进程中的东亚与美国”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On Great Nation[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北京论坛(2005)论文选集[C];2005年

3 聂映玉;;浅议五四运动前后中美教育考察对中国初等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4 别必亮;;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历史窥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熊明安;高慎英;;民国时期的教育辅导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徐娟;;试评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童子军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姚加惠;张亚群;;西南联大管理模式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8 刘莹莹;;19世纪柏林大学科研职能的实现途径及环境探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于化民;;“一二一”运动中的西南联大教授会与教授们[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10 卢勇;;中央研究院与中国近代学者群体职业声望的提升[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姜世健;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7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方小玉;民国《经济学季刊》(1930-1937)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王运明;1928-1937年山东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博实;林传甲与黑龙江近代教育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丽雪;东省特别行政区教育研究(1896-1932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谢阶腾;我国大学学院运行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曲晓明;近代我国中学文实(理)分科演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尚艳梅;南昌市前湖高校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思瑜;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范晓滢;江西高校大学精神的培育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冯炎莲;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及网络工具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董改变;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的实施状况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谢艳霞;试析我国现代大学精神的构建[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化敏;;学术史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史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6年07期

2 金富军;田芊;;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接收圆明园风波[J];百年潮;2007年04期

3 朱从兵;王国平;;“晚清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7年02期

4 齐鹏飞;;关于“国史”研究和“国史”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再认识[J];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03期

5 郑大华;;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6 钟日兴;;中央苏区乡村政权制度建设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刘猛;李茜;;黄埔时期周恩来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6期

8 李里峰;;辛亥革命与制度建设——以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考试规划为例[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9 徐秀丽;;1940年代后期的国立高校治理——以清华、北大为例[J];史学月刊;2008年03期

10 齐鹏飞;张海星;;近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材编写若干问题的探讨[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文浩;;日军空袭威胁下的西南联大日常生活[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2 于化民;;“一二一”运动中的西南联大教授会与教授们[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3 朱俊;;抗战时期迁滇知识分子在云南的调查研究——以西南联大为讨论的中心[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4 孔繁岭;;南京政府前期的留美教育[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5 崔志海;;关于美国第一次退还部分庚款的几个问题[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6 张昭军;;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三十年[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7 朱佳木;;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开幕词[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星星;;在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注洪;;论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文献史料问题[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10 秦佑国;;梁思成、林徽音与国徽设计[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喻阳;从历史中汲取经验[N];人民日报;2008年

2 近代史所 郑大华;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史轩;清华大学在1937年[N];新清华;2007年

4 中共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陈希;继承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 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N];新清华;2005年

5 唐正芒;浩气长存的西部抗战文化[N];学习时报;2005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吕文浩;民国年间知识分子的生活节奏与时间观念[N];团结报;2010年

7 方惠坚;“一二·九”运动为抗日战争做了思想和干部的准备[N];新清华;2005年

8 李景端;六十年前听教授“洗澡”[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邓小平与科学春天[N];北京日报;2004年

10 校史研究室;抗日救亡运动的光辉旗帜[N];新清华;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向民;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明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行政督察专员制度述论[D];吉林大学;2007年

2 廖胜平;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梁义;制度建设与社会转型[D];山东大学;2009年

4 戈洪伟;音容宛在—张奚若的生平与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凯华;《观察》与战后中国政治[D];赣南师范学院;2009年

6 吴兴星;清华历史系的早期发展(1926-1935)[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苏丽丽;江亢虎早期思想与实践之探析[D];厦门大学;2008年

8 李伟华;近代中国的游学与海归(1900-1937)[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9 郑林;《观察》周刊与中国20世纪40年代下半叶的自由主义文人论政[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吴文英;世界秩序与制度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10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610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e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