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及其实践导向

发布时间:2016-11-17 19:13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及其实践导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2年第2期

No.2,2012General,No.

385

(总第385期)

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及其实践导向*

欧阳康

[摘

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强化其实践导向,努力将文

化素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引领大学生更早更好地投身到社会实践和文化建设,并应当从这样的高度进一步明确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定位,构建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探讨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确立新时期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坚持全员育人与全员自育相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练式的教与学生自主性的练相结合、规范式教育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是深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全员育人;全员自育

[作者简介]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430074)

自1994年算起,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已经开展了18年,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教育规划纲要》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略,既指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对文化素质教育做出了宏观的战略定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更好地“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更好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由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拓展和深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强化其实践导向,一方面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转化为他们的生存活动和生命体验,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投入当代中国的社——————————

*

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和文化建设,在服务社会和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展示人生价值,在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提升思想境界。我们应当从这样的高度明确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定位和目标体系,探讨更加科学的价值取向和实施途径,促进当代大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明确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定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引导高校凝练和培育大学精神;鼓励师生员工特别是青年学生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从本文讨论的话题来看,就是要对文化素质教育做一个恰当的功能定位。这里有三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个层面,文化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文化素质教育应纳入全面素质教育的

本文系教育部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全员育人和全员自育互动:构建以

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为目标的大学生文化素质实践教育体系”(项目编号:教高函〔2007〕29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视野来加以考察。全面素质教育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文化素质教育只是全面素质教育体系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1994年起,时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的杨叔子院士和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倡导文化素质教育。当时有很明确的针对性,就是由于高考文理分科所带来的理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局限和培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由此以来,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经历了从“三注”(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创新能力培养,注意个性发展)和“三个提高”(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到“三个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师素养相结合,与思想政

[1]治教育相结合,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当

生更早更好地走进社会和参与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升其文化品格,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构建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我国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自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素质教育何去何从则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体系。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党中央提出两个核心问题——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育好人。按照这样的思路,这里我们要问的问题就是,搞什么样的文化素质教育,怎样更好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或者我们也可以把问题转化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何在,如何实现它的核心目标。由此,构建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尽快从涉及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些概念争论中超脱出来。近年来,围绕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界定和内涵存在着一些争论,需要我们加以正视。从教育部的官方文件来看,使用的是文化素质教育概念,并将其看做素质教育的内在组成部分。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也都是使用的这个概念,在文化素质教育的旗帜下开展相应的活动。近年来也有学校把类似的活动叫做“通识教育”,与国外所说的“GeneralEducation”相比照;有的则叫做“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来源于国外一些高校的“LiberalEducation”或“LiberalArtsEducation”;国外还有高校将其称为全人教育,即英文的“Whole-PersonEducation”。有的高校既讲文化素质教育,又讲通识教育,也用博雅教育,想把多方面的内容都容纳进去。也有的学者不赞成诸多提法并存,认为它们是与文化素质教育有区别甚至对立的,主张用文化素质教育来加以统一

[2]或统摄。笔者认为,这种争论,一方面反映了素

前,文化素质教育面对诸多挑战,需要我们的积极谋划与创新。《教育规划纲要》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内容,既指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对文化素质教育做出了宏观的战略定位。我们应当在这样的双重意义和二维高度上来思考文化素质教育。

第二个层面,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文化素质教育只有纳入规范化的课程教育体系才有可靠的载体,才能得到具体的实现。多年来,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文化素质教育课,有的学校还推出了一批精品课程,对拓展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体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现在看来,要把文化素质课真正开好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一是拓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覆盖面,将更多的学科内容开设为素质教育的课程;二是扩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涵,使之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三是提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质量,使之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魅力;四是增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数量,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有机会选修该类课程,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洗礼;五是把文化素质的精神与价值灌注到各种专业课程之中,使之都能提升文化品格,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等等。

第三个层面,文化素质教育在大学生成人成才中的地位。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在人的发展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实践性文化素质教育在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最根本的功能在于帮助大学

质教育尤其文化素质教育可能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形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人们力图从不同的侧面来开展活动,强化其不同的侧面。从总体来看,这些概念方面的讨论如果能够形成共识,对于澄清问题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如果一时无法达成

共识也不要紧,因为关键和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名目,而在于实质,在于我们的总体教育理念和实施方略。不管以什么名目来展开,只要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塑造,有利于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就应当允许和鼓励。

第二,文化素质指导委员会和相关单位应当拓展自己的工作边界。就拓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边界而言,过去我们关心得比较多的是人文知识的拓展,希望能够开设更多的选修课,后来发展到了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现在又提升到了高端素养的培育和养成,这就需要更加丰富多样的载体和手段。就文化素质教育深化和发展的方向而言,则需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创新的思路,更加开拓的精神,着眼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主张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导向,这里的实践包含大学生本身的学习生活实践和中国社会的生产与发展实践。我们一方面应当努力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转化为他们的生存活动和生命体验,增强大学生校园生命活动的实践特性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投身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在服务社会和报效人民的过程中展示人生价值,提升思想境界。这就给文化素质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大的活动与发展空间。如果我国各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相关机构都能把工作边界再拓展一点,工作思路再细致一点,活动内容再丰富一点,那么我们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就会在整体上有更大的拓展,拓展的目标就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的高素质的培养。

第三,关注文化素质教育的三种内涵或者三个层面。文化素质教育包含着三个基本的层面,一是知识层面,二是能力层面,三是境界层面。我们过去对前两个层面更为关注,也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在知识层面,我们强调了人文与科学并重,要求理工科学生加强人文知识和修养,人文社科的学生要加强科学精神教育,实际上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是既有科学的又有人文的。现实情况是学理工科的学生不一定都有很好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而学人文的也不一定必然有很好的人文素养,我们需要一种整体性的教育。在能力层面,

我们强调感性与理性能力、动脑与动手能力、批判

[3]与建构能力、服务与创新能力等的统一。今天

我们更看重的是第三个层面:境界层面。当代大学生缺失的是思想境界,,而境界提升实际上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的境界提升是一个从自然到功利到道德到天地的过程。马克思的墓志铭上写的是“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向哪个方向去改变?自然是向最理想的方向,而理想则在人的心中,这个理想的生成需要在人的全部生命体验中去感悟。

从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一方面要强调提升境界;另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去面对消沉、面对堕落、面对沉沦。过去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往往关注人性和人心的高端方面,这是应当继承、保持和发扬的。而同样应当引起关注的,恰恰还有低端的东西。如果人生没有一个高的境界,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是没有目标的,甚至会出现消沉与堕落。所以,我们不仅要问一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还应该问一下,“钢铁是怎样锈蚀的?”从人性的基础性假说来看,西方文化是原罪说和性恶论,中国文化是性善说。不管是性善性恶,在现实社会中,要么由善变恶,要么由恶变善,关键在于自我意识和自我规范,才有可能在行动中获得自由。

大学生们追求自由,但对自由也有很多的误解。例如,不少人把自由简单地理解为随心所欲。其实真正的自由不仅仅是随心所欲,首先是在认识和超越限定。英国哲学家以赛亚?柏林爵士把自由分为两种,一种叫做积极自由,即自由地做想做的事情(Freedomtodowhatyouwanttodo),一种叫做消极自由,即超越限定的自由(Freedom

[4]fromthelimitation)。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限定中,只有把握和消除了限定,才有可能做你想做的事情,实现积极自由。每一个大学生都生活在受到各种限定的环境中,从他们进大学那一天起,就要遵守校规,要去学习,要去上课,要做作业,要做实验,完成论文等。这些限定已经将他们压得喘不过气了,他们如何去实现自由,达到真正的自由?如果对于自由理解得不正确,他们所追求的自由就可能变成

没有前提的随心所欲,成为一种放纵,成为一种无政府主义。

三、探讨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与之相应,文化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需要有科学有效的路径支撑。多年来,我国高校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很多好的做法,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但新时期文化素质教育面对全新的大学生群体,有更高的要求,要使其更加行之有效,还需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做具体分析,尤其是从实践导向的高度回答一些有关教育途径的基础性问题。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人的优秀素养,到底是“教”出来的,还是“养”出来的?这里说的“教”是指来自外部的灌输,这里说的“养”就是自我的体验。过去我们比较强调来自外部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引导,现在越来越感到体验的重要性。笔者作为哲学教师,特别重视人生的体验与感悟。因为,真正的优秀很难说是教出来的,而往往是自己悟和养出来的,是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最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同样一套教育体系、同样一套课程、同样的教学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达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大学四年结束之时,当年以相似的高分招收进校的大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环境中却迅速地发生分化,大多数人保持在一般状态,而优秀的和落后的则向两个极端迅速分化。同样一个体系对于不同人的作用是非常不一样的。而这里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学生对于学校的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有非常不同的自我领悟与自我内化。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从学校的角度看,就是提供一种氛围和条件,而其作用,则要看不同学生对其的认同与追寻。

第二,学生如何才能由被教育者转化为自我教育者?我们过去一直强调“全员育人”,但笔者认为更应注重“全员自育”。只有当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我们的育人体系才可能发挥作用,否则再好的教育体系对同

学们来说无非是一些外在性、强制性和框架性的东西,难以对他们的内在因素发挥实质性的积极作用。这正是实践性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关键因素。华中科技大学的172名同学,以王艾甫先生无意中发现的没有发出的84张阵亡通知书为线索,为太原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湖北籍阵亡烈士寻找亲属,开展“烈士寻亲”活动,在履行国家责任的过程中迅速成长,变得更加成熟。这项活动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表彰。后来我们继续开展红色寻访,为赤壁市羊楼洞野战医院的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寻找亲友,寻访改革开放30年,寻访新中国成立60年,等等。这些活动把同学们引入到中国社会实践的历史与现实,促进了外部信息向同学们内在心理和社会要素的转换,引领了他们的思想进步,加速了他们的成长过程。这表明充分认识历史的现代意义,发挥历史事实的教育作用,促进历史意识的现代塑造,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更为直接和重要的意义。

第三,教师如何才能由演员变成导演或教练?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给大学生上文化素质教育课,教师好像是个演员,在课堂上演讲,学生是听众,二者之间往往存在着主动与被动的巨大反差。即便教师表演得再好,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但如何实现课程内容的内化,把课堂的教育教学变成大学生所特有的实践性活动,仍然是件值得探讨的事情。因此,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应当是让同学们成为演员或者运动员,教会他们自己去表演、去提高素养、去创造好的成绩,而教师的角色应当由演员向导演和教练转换。在文化素质教育的课堂或者活动中,教师不应当冲到第一线,而应当在第二线甚至第三线,让学生冲到第一线去实践、去学习、去探索,并从中获得进步。

第四,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如何在素质教育的统摄下更好整合?各个学校都有很多资源,分散在学校的各个方面,由各种职能部门管理,如何将它们汇聚起来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投入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各方面的力量汇聚成为一种合力,从不同方面推动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这是当前特别值得研究也需要努力去做的事情。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华中科技大学得到优秀企业家资助,专门修建了一栋大楼,创办了

启明学院,设立了创新基金,招徕优秀大学生和相关团队在这里创新创业,为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卓越发展提供机遇和空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里的一个重要办学理念在于,素质教育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性选择,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不仅是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事情,也是全校的事情,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都应当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自己的工作来抓紧抓好,使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四、确立新时期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新时期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化素质教育本身的发展方向,只有确立了科学的价值取向,才能保证文化素质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强调新时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导向,就是要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转化为他们的自觉实践,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把大学生引导到火热的中国社会发展与建设实践,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作用,实现价值,增长才干。为此,新时期文化素质教育应当也有必要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坚持全员育人与全员自育相结合。谁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体?对此,高等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论。有人主张教师是主体,也有人主张学生是主体,由此形成了教师主体论和学生主体论。在我们看来,教和学是一个过程的两个基本方面,教师作为教育者,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起着引领把关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体性对教育教学的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他们是客体,但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因为他们同时也是学习研究思考的主体,掌握着学习的进度和质量,决定着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一个优秀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很好发挥并有机结合的过程。没有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不可能按照预期的目标来培养人,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再好的教师和

教育体系也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这就是教和学的辩证法,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辩证法。在文化素质教育中也要特别注意处理好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教师是主导的,优秀的教师应当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向着更加积极主动和健康的方向全面发展,以提升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实现对于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有效引领,从而使大学期间的人生为未来人生积累更多的经验和财富,这就是我们说的全员育人指导下的全员自育。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对于教师的素质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可以说,强化素质教育,也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对全体教师文化素质的一种重塑,要求每一个人都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从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说,大学教师的教师资格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地获得的,而是需要不断的充实和提升,不断考核和监督。

第二,坚持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社会高度分工的条件下,一般说来,大学生最终要通过从事一定的专业工作或在一定的行业中服务于社会,所有的素质都要在专业性的工作中得到表现和应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素质不是脱离专业而存在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相应地,素质教育不可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地存在,只能依托于和贯穿在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之中。如果没有了专业,再好的素质也难以发挥作用。文化素质教育应当贯穿在专业教育之中,使专业知识与素养的训练变得更加扎实和

[5]丰富。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具有更高的文化素

养,使专业学习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专业训练具有更高的文化品位。

第三,坚持“教练式的教”与“学生自主性的练”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不应当仅仅传授知识,更要求身体力行,因此,文化素质教育不能采取满堂灌式的教,它应该是教练式地教,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性地练;不仅在课堂上练,也在实践中去练,让师生在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实现良性和健康的互动,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进步、成就与快乐。做一个好的教练对于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践性的教学也对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素养提出了要求,提供了空间和机会,有助于调动他们的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行业论文、农林牧渔、旅游景点、计划方案、教学研究、人文社科、高中教育以及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及其实践导向_欧阳康等内容。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及其实践导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9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79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a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