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其启示
本文选题:美国高等院校 + 应用型人才培养 ; 参考:《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年06期
【摘要】:美国高等教育分级分类培养各类人才的意识非常强烈,应用型人才主要由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院校培养,基础理论研究人才由各类大学培养。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美国高校适时设置应用型专业,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大胆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美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对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Abstract]:The consciousness of classifying and classifying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to train all kinds of talents is very strong. The applied talents are mainly trained by colleges of arts and science and community colleges, and the talents of basic theory research are trained by various kinds of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trai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who serve the needs of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et up application-oriented specialties at the right time, draw up a pla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nd clarify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specification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We should innovate the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talents,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he experience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in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great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func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浙江台州学院;
【基金】: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立项编号:yb09094)
【分类号】:G64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余蕾;;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借鉴[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2 郭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年04期
3 李启宇;何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基于国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借鉴[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8期
4 韩学军;;发达国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理论界;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保宏;胡明;汪建飞;郭亮;;就业导向下高校课程改革趋势与存在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2 李月;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几个问题[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颜吾芟,屈波,刘拓;试论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邢邦圣;;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何福贵;张梅;;基于学习领域课程的职业软能力培养的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郭德红;吕世彦;;日本大学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年04期
7 古丽孜拉;;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才之路;2008年26期
8 魏晓红;“零适应期”中学英语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9 杨花;;大学生对公共英语课教师教学效果满意度的现状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10 王革;薛岩松;莫逆;;哈佛通识教育观的演进与展望[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艳;卢晓明;;浅议校外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A];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2 谢英柏;麦英铖;汤建成;李冰;;制冷与空调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北群;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陈德静;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周泉兴;我军院校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侯建国;二战后加拿大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9 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许瑞勋;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审视与创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芳丽;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框架与思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余圆圆;高师院校专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那哲;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背景下的高等学校改革[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晓冬;博洛尼亚进程中俄罗斯高等教育变迁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谭志华;关于高校开展智能体育项目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戢小萍;江西师范大学学分制改革的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丁林;编辑出版学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卓奕源;地方重点本科院校推进人才大类培养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9 何恋;重庆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建设与实施[D];重庆大学;2011年
10 张春梅;中国大陆与台湾专业体育院校体操类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李素菊;;国外不同类型大学人才培养观的变革[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高雪莲;;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01期
4 黄梅芳;;新世纪我国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年07期
5 蔡克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6 刘巧云;王生雨;丁敬敏;;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国内外比较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7 祝东伟;;国外产学研合作典型模式的研究与启示[J];中国科技产业;2006年12期
8 张红伟;;借鉴国外经验构建符合国情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6年03期
9 李志强,李凌己;国内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新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10 范新南,黄波,朱昌平,沈金荣;研究生模式在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夫;孙小红;郑余;;以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01期
2 翁鸣鸣;;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3 侯媛彬;郭凡;陈毅静;张旭东;杜京义;于军琪;何波;岳海华;;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年04期
4 廖安勇;谭立本;左良成;;民办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宋君成;蔡丽娟;;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08期
6 张帆;张继河;;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年06期
7 李金奇;;市场机制导向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08期
8 朱惠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15期
9 胡健;;创新地方财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21期
10 王海涛;刘孔庆;;多样化质量观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登明;;尊重学生个性,建立新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瑜;;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探讨[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李俊亭;杨睿娟;;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然;;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探索[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三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雷学文;俞晓;;土木工程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贾德利;尤波;于平;范宇红;;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7 陈然;;从高等农林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梁建民;;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文学学科的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与对策[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沈苑;;创新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探[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文正;姜同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适应首都经济结构发展的合格人才——从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郑伟庭 通讯员 粤学宣;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N];广州日报;2009年
2 杨艳 万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特色[N];湖北日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金鑫;掌握技能,就业之路更宽广[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4 杨敏;北师大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N];福建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柴葳;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赵芮;不拘一格育人才[N];浙江日报;2010年
7 记者 蒲若梅 王笑梅;见习基地培育适销对路人才[N];辽宁日报;2009年
8 记者 刘蔚如;热情参与 积极行动[N];新清华;2010年
9 ;创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担当民族艺术事业教育重任[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10 王 晖;招生工作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引人注目[N];河南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5 肖会平;基督教高等教育合作组织在华活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7 程灵;二战以来美国对英国高等教育影响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秀兰;构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KAQ人才培养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董娟;从反向学习分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未来走向[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学超;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改革设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金良;技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青;中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及发展对策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6 胡坚达;浙江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7 张捷;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周西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华芸;我国高校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立群;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97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797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