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距离的角度看校漂族的社会融入
本文选题:校漂族 + 社会距离 ; 参考:《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04期
【摘要】:校漂族群体规模日益庞大,其构成类型的多元化与形成原因的复杂化需要社会持续的注意。作为社会的亚文化群体,校漂族与其他相关主体存有社会距离,分别是经济距离、信息距离与情感距离。社会距离的长期存在不利于该群体成员的生存与发展。应实现校漂族的"大融入"与"小融入",以应对校漂族的社会距离问题。
[Abstract]:The scale of school drifters is becoming larger and larger. The diversity of its composition and the complication of its forming reasons need the sustained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As a subcultural group of society, the school drifters have social distance with other related subjects, namely economic distance, information distance and emotional distance. The long-term existence of social distance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mbers of this group.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social distance, we should realize "big integration" and "small integration" of school drifters.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
【基金】:2011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
【分类号】:G647.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东;;理想与现实的抉择和困惑——“漂族”现象透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1期
2 郭东波;;多元价值观与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建构[J];理论月刊;2009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费利;陈孔祥;;我国“校漂族”研究现状述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赵东;;大学生漂族现象的忧与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13期
3 王东莉;方平;;“校漂”现象的社会学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11期
4 陈伟利;;论多元化视角下的馆员职业道德[J];图书馆;2011年01期
5 许平;;当代高校“漂族”现象成因分析及应对之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新英;新疆高师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周济;再接再厉 扎实工作 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02期
2 周美丽;抓住师范特色不放 大力拓展非师范——北京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淑玲谈就业观转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02期
3 本刊编辑部;2004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人择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07期
4 孟昭阳;;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困惑问题及对策[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王鹏;;浅析社会转型时期的公民道德建设问题[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杨伟国,王飞;大学生就业: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胜令霞;;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同辈群体间距的因素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09期
2 王卫东;;东亚的社会距离与全球化[J];教学与研究;2010年06期
3 邵士洋;刘宇红;;论社会距离和语言礼貌级别的交互作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杨昕;;影响农民工享有公共服务的若干非制度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J];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5 孙俊豪;;请求言语行为与社会距离变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郭星华,杨杰丽;城市民工群体的自愿性隔离[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李英蕾;夏纪军;;社会距离对自愿合作的影响: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文汇;2009年02期
8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分析[J];南方人口;2010年01期
9 汪文娟;;英语道歉书面语与口语分析及其语用启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杜秀芳;任淑红;;传播领域的第三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启富;史斌;;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丁宪浩;;新二元社会结构中的社会心理距离实证分析——苏州市外来工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之一[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3 郭瑞友;马晓维;;早期康复对卒中病人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血栓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思霓;崔丽娟;王斯;翁佳佶;;归因、应对方式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秋凤;郑晓边;刘秋香;丁东;胡波;;农村留守学生生活质量与社会偏见调查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黎斌;魏立华;;城中村村民与外来低收入租客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以深圳市新西村老屋村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成银;赵国伟;;武术网络传播的思路、对策及产业化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黎斌;魏立华;;城中村村民与外来低收入租客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以深圳市新西村老屋村为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吴红霞;汪玲;;解释水平理论述评[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观察员 渠宏卿 王小舒;“校漂族”,总“漂”下去也不是办法[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渠宏卿 王小舒;“校漂族” 仍然在孤独地“漂”[N];中国改革报;2009年
3 韩依民 陈燕;校漂族选择“漂”是为了不“漂”?[N];北京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国 实习生 黄怡萍 罗倩妮;“校漂族”,何时才能靠岸?[N];工人日报;2009年
5 记者 梁杰;校漂族何时不再漂[N];人才市场报;2010年
6 通讯员 项舒杨 程烨 本报记者 王婷;校漂族,漂向何方?[N];浙江日报;2011年
7 梁彬 本报记者 田丹;走进“校漂族”[N];沈阳日报;2004年
8 阿蒙;考研留学漂至何时[N];中国改革报;2005年
9 王端鹏;“校漂一族”漂向何方[N];济南日报;2004年
10 新华社记者 赖少芬;“校漂族”是“未断奶一族”?[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2 徐丽敏;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D];南开大学;2009年
3 万能;中国大城市的非正式人口迁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王祥兵;二元结构背景下的农民工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5 肖唐金;英语情态卫星副词与语篇中的情态补充[D];厦门大学;2007年
6 蔡少莲;中美拒绝策略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8 刘晓红;初中生群体生活经验与社会认知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认同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10 石毅;从家长制到自由放任[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月华;我国校漂族的伦理关怀[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蒋美娥;社会距离对创造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3 汤寅;影响初中生师生社会距离的因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海辉;不对称的社会距离——对苏州市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关系网络和社会距离的初步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5 张炜;社会资本与进城农民的社会融入[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雷荣琴;校漂族社会支持状况的个案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柴思;汉语中礼节性邀请策略与社会距离的关联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善坤;三峡外迁移民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邵士洋;论称谓语和社会距离的交互作用[D];湘潭大学;2008年
10 郭科;融入与冲突: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55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855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