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传统的现代价值
本文选题:中国古代大学 + 近代大学 ; 参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中西古代大学通识教育是以培养"通人"为宗旨、藉由经典传授而发展心智的教育,其历史演进对各自文明的传承与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以来,中国大学形成两种通识教育传统,包括以儒学为核心理念,兼容诸子学说、佛教文化的古代大学教育传统及以西方大学制度为组织模式,融合中西教育理念,涵盖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领域的近代大学通识教育传统。其中所倡导和实行的育人为先、通识为本的大学理念,通专结合的培养模式,国学教育的课程建设,品德与才学并重的师资标准,民主治校和兼容并包的管理方式,注重环境育人的校园文化导向,均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Abstract]:The general educ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ncient universities aims at cultivating the "common people" and develops the mind through the classical teaching.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transmiss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heir respective civilizations. Since modern times, Chinese universities have formed two kinds of traditions of general education, including Confucianism as the core concept, compatible with the doctrine of the philosophers, the ancient university education tradition of Buddhism culture and the organization model of western university system, which combines Chinese and western educational ideas. The tradi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modern universities including humanities, social and natural sciences. Among them, it advocates and implements the university idea of "educating people first, general knowledge as the basis", the training mode of combination of general and specialized educatio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tudies education, the standard of teachers with equal emphasis on moral character and talent, the management mode of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and inclusive management, The campus culture orientation which pays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 educates the person, all has the important realistic value.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近代大学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BAA100015)
【分类号】:G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亚群;;科举制下通识教育传统的演变及其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41年0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兵;;近代大学课程世俗化及其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黄华;;美国赠地学院创立的当地经济因素浅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杜永红,冯涌;论蔡元培高等教育办学思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郑利辉;;浅析蔡元培的体育教育思想[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5 周婷;;人文精神视野下中国大学理念的嬗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6 肖之进;陈霞;;儒家“通人”教育在现代大学的继承与开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7 宋豪飞;;古典诗词审美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精神之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伍安东;素质教育泛论[J];安顺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9 张爱春;教学改革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年02期
10 李涛;关于建国初期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综合述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钢;;书院传统及其现代精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康健;;蔡元培关于普通教育的基本观点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曲铁华;梁清;;略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张劲松;;陈崇与东佳书堂关系的再认识——基于谱牒与地方志的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岳谦厚;张玮;;清末民初中国留学教育的多元取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6 单中惠;;杜威教育思想与近代中国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7 丁洁;;幸福论视角下大学课程改革的前提探讨[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陈天涯;;论蔡元培的民众教育思想[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翟敏;;现代教育管理的人文精神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10 田中阳;;使命和责任——对新闻传播学科通识教育的认识和实践[A];新闻教学与学术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5 姜世健;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博实;林传甲与黑龙江近代教育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曲晓明;近代我国中学文实(理)分科演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丽;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由明;建立中国大学校长问责制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陈志忠;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立明;江西留学生与近代地方社会变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袁昆明;在校大学生对高校服务满意度调查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梁永康;“西学东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1860-1911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书通;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内隐情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迪;促进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府政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邹建东;山水清音 平淡天真——翁同煝山水画赏析[J];东南文化;2004年03期
2 秦学颀;从《五经正义》到《五经大全》──关于唐、明二代经学统一的比较[J];孔子研究;2002年01期
3 黄金来;论明代科举制度对绘画艺术的积极影响[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4 汪耀楠;;古代注释史初探(上)[J];文献;1988年03期
5 李弘祺;;中国科举考试及其近代解释五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侠;;近代大学校长与自由主义教育在中国的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8年01期
2 孙存昌;王全林;;中国“近代大学教师问题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10期
3 秦国柱;;欧洲中世纪的大学[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4 王建华;中国近代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大学校长的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5 郭健,董靖涛;日本近代大学体系的确立[J];日本问题研究;1999年04期
6 裴云;近代大学难以起源于中国之原因分析[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牛长松;;西方近代大学的建立与发展:从单一走向多元[J];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12期
8 张正峰;;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确立的历史考察[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09期
9 颜禾;精神长存 风范永在——读《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J];教育科学;1995年01期
10 张正峰;;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的特点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黎学平;;浅谈清末大学的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话(三) 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潘懋元;;《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序[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4 潘懋元;;谈谈高等教育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在全国高等教育史研讨会上的讲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5 吴云鹏;;美国大学学分制及其对二十世纪中国高校学分制的历史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超;中国大学及其近代化转型[N];学习时报;2009年
2 张梅;学煤兴煤 百年树人[N];文汇报;2009年
3 延东;创新是大学的基本职能[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储朝晖 教育学博士;德治根基源流远[N];中国教育报;2011年
5 新华社记者 朱剑敏 张建新;守正创新90年,知中国服务中国[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陈学飞;重新审视大学理念[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斯辉;近代著名大学校长的精神风骨[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记者 车莉 通讯员 武新建 沈建文 王洪;辛亥百年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N];长江日报;2011年
9 储朝晖 教育学博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离经向实启内变[N];中国教育报;2011年
10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 钱旭红;创新型人才成长呼唤师生同行[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正锋;权力的表达: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权力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徐斯雄;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陈亚玲;论我国学术转型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程斯辉;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舸;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饶正慧;民国时期著名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平生;中国近代大学教学体系的演进[D];山西大学;2011年
2 王中海;中国近代大学内部权力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伶俐;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演变[D];湘潭大学;2006年
4 龚冰苓;上海近代高校校园发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欧阳晓;近代以来中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演变及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罗惜静;政治与学术之间[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7 马艳芬;中国近现代大学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光晓燕;美国大学校友捐赠的文化动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陈秋生;我国近现代大学课程思想史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金红梅;论智慧陶冶与大学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92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892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