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教师教育模式与教师知识形成的矛盾及对策
本文选题:教师教育 + 大学化 ; 参考:《教育学报》2012年02期
【摘要】:大学化教师教育模式表现为教师教育学院的机构设置和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运行模式。这种模式无法满足未来教师对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双重需要,因此,当前的教师教育模式改革要解决以教师职业活动为基础来设置教师教育专业、建构合理的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问题,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为核心,真正既彻底改变传统教师教育模式,又克服当前教师教育大学化改革可能产生的弊端。
[Abstract]:The mode of university teacher educ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etting up of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e and the teaching operation mode centered on subject. This model can not meet the dual needs of future teachers fo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Therefore, the current reform of teacher education model should solve the problem of setting up teacher education specialty based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reasonabl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form,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tructure of teachers' knowledge and ability as the core, not only completely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eacher education, but also overcomes the possible drawbacks of the current reform of teachers'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作者单位】: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多学科视域的知识观与知识教育理论研究》(课题批准号:09XJA880003) 四川省教育厅2009-2012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教育学专业教师教育模式改革试验研究》(项目编号:Z11140)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6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申继亮,姚计海;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龙宝新;;对专业型教师教育问题的综述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3 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8期
4 韩继伟;林智中;黄毅英;马云鹏;;西方国家教师知识研究的演变与启示[J];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5 李盛兵;我国高师课程体系的缺失——人文性和师范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惠恭健;吕红日;;课程视域下教师角色研究的内容、价值、问题[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王拴勋;论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新教育[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王昌平;;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蔡文丰;尹丽娜;;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与专业化发展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李浩泉;“教师专业化”认识上的误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6 徐美娜;;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之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7期
7 厚婧;;对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1期
8 孙张静;;挪威教师教育大学化形成及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10期
9 李瑛;;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金玉梅;高师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设想[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金家新;;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江林;高师理科专业教育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李文昊;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学习支持框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徐莉;民族村落中的教师[D];西南大学;2006年
5 贺文瑾;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立国;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素质标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艳红;东乡族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胡玺丹;教育转型期中学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伟;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学习环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敏;教师自主学习调节模式及其机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春屹;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现代转型思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曹雪梅;教师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寒凝;教师眼中的教师专业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莉韵;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名师影响与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玉新;宁夏师范学院物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婷婷;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冰;东北三省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D];沈阳体育学院;2010年
8 宋怡;提高师范生科学素养,推进STS教育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徐论初;教师教育中学科自封闭现象及改进之原理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正锋;教师专业化与高师课程体系改革[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宇;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换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2 姜勇;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后现代转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3 王凯;教育叙事:从教育研究方法到教师专业发展方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4 郭朝红;高师课程设置:前人研究了什么[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5 赵昌木;论教师成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6 陈琴,庞丽娟,许晓晖;论教师专业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7 李小红;教师个人理论刍议[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8 江峰;教师专业性问题与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9 胡定荣;教师专业标准的反思[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10 许凤琴;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培俊;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个观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吴昱东;王芳;李连宏;;七年制医学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胡志明;黄玲娟;周世安;;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年10期
4 沈为;乔治·华盛顿大学机械科的课程设置[J];高等教育研究;1981年02期
5 侈雅君,,张显库;新时期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1994年04期
6 杨晓明;教育模式的历史发展与高师教育模式改革[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7 ;《当代教师教育》2008年1-4期总目录[J];当代教师教育;2008年04期
8 谢选骏;;一元化教育模式带来的危机及其对策[J];教学与研究;1989年03期
9 时立新;关于师专体育专业学分制课程设置的探讨[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10 杨浩文,高中兴;论高校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原则[J];滨州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玉贤;;试论通识教育对理工科大学发展的影响[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应用同伴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营养教育的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九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项目总结论文集[C];2004年
3 唐斌;赵一标;;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的办学目标及课程设置评述[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C];2009年
4 唐斌;赵一标;;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的办学目标及课程设置评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王明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世勇;杨衍超;刘建峰;;关于我校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谢静超;刁彦华;樊洪明;;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8 卞祖武;赖肖冰;邱伟华;;培养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小学科学教师——江西省小学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吴维亚;;培养高素质创造型工科人才教育模式的研究[A];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马汉武;李锦飞;陈骏;施国洪;贡文伟;;完全学分制下工业工程复合型创新人才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洋;立足西部实际,不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N];光明日报;2009年
2 ;高校课程设置应建立灵活机制[N];中国电子报;2009年
3 欧阳永红;探寻蓝天教育模式[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记者 符德新;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要有先进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张牧涵;到香港上大学去![N];市场报;2007年
6 谢苗枫邋程瑶;中山大学今年新增“博雅班”[N];南方日报;2008年
7 宋江俊 赵志民;曲周县首批受益“2+1+2”教育模式学困生农大上岗[N];农民日报;2009年
8 记者 刘玉 通讯员 王俊奎;东北财大教改试验田促学生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董伟;本科教育模式能否培养出一流人才[N];中国改革报;2005年
10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朱先奇;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加惠;高等教育学制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秦风冰;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杨荣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徐丽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情;社会整合视阈中的大学意识形态再生产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7 马望星;当代军校大学生荣辱观及其教育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唐亚阳;中国书院德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邓磊;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华;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及其对我国高等职业学院的启迪[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解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肖笑飞;地方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海刚;化学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林云;中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6 韩雅楠;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邓玉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系统思考[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8 叶金金;基于集群式模块课程理论的职技高师财会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9 肖琳;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张文淼;社会课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05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905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