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中国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制度困境及其破解

发布时间:2018-05-18 18:46

  本文选题:大学 + 行政化 ; 参考:《现代大学教育》2012年03期


【摘要】:任何政策变迁都受制于三个基本因素:环境、行动者和制度。中国大学"去行政化"实质上就是行动者在一定环境制约下改变旧制度、创造新制度的过程。中国大学组织的"行政化"表现出极大的惰性,主要源自三个方面:宏观制度背景制约了中国大学的办学自主权的落实与扩大;行动者认知方式制约塑造大学行动者的世界观,使他们陷于了"行政化"的思维定势之中;制度的累积效应把中国大学锁定于"行政化"的路径依赖之中。破解大学"行政化"应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深化社会管理改革,为大学办学自主权的落实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利益相关者协商机制,推动大学当局转换认知方式;尊重大学组织特性,强化学术人员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培育关键的样板组织,推动"去行政化"的制度扩散。
[Abstract]:Any policy changes are subject to three basic factors: environment, actors and institutions. De-administr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actors changing old systems and creating new ones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The "administr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shows great inertia, which mainly come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macro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 restrict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autonomy of running a university in China, the cognitive mode of the actors restricts the shaping of the world outlook of the university actor.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the system has locked the Chinese universities into the path dependence of "administration". Four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olve the "administration" of universities: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social management, creating a good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utonomy of running a university, establishing a consultation mechanism of stakeholders, and promoting the university authorities to change their cognitive style; Resp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strengthen the role of academic personnel in university governance, cultivate the key model organization, and promote the system diffusion of "deadministrative".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公共政策与高等教育”,项目编号:NECT-08-0236
【分类号】:G6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思婷;;高校“去行政化”研究述评[J];法制与社会;2011年21期

2 戴玉纯;;创新大学管理理念 构建发展型管理模式[J];华夏星火;2005年Z1期

3 韩洪生;;新形势下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略论[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刘燕平;;论高校管理的行政化与去行政化[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期

5 盖君芳;;论加强高校党政管理服务意识[J];改革与开放;2011年14期

6 赵晓荣;谷力群;;创新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思考[J];文化学刊;2011年04期

7 阎明;;浅议高校去行政化改革[J];改革与开放;2011年12期

8 何晓;;浅议高校去行政化改革[J];改革与开放;2011年14期

9 秦怀杰;李莉;;国内关于大学章程的研究评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邢颖;;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小议[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娄成武;;研究型大学管理模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吴国娟;;试析蔡元培大学管理理念及其形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朱福惠;;我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去行政化”探讨——以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为依据[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4 陈春艳;;高校去行政化的途径选择[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5 曾长隽;胡劲松;;论大学章程制定主体[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 教授 刘尧;大学姓“官”还是姓“学”?[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邢兆远 通讯员 临英 田文阁;大学“经营”之道[N];光明日报;2003年

3 记者 张景勇 沈路涛;中国大学向世界学什么[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4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教改试点启动,警惕《纲要》精神被误读[N];东方早报;2011年

5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钟秉林;行政与学术不能越位错位失位[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王晶;如何为中国商学院赢得国际声誉?[N];经济观察报;2005年

7 记者 尹路景;要敢于培养“四不像”学生[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8 本报记者  邢兆远 通讯员  远怀 临英;努力探索现代大学管理机制[N];光明日报;2006年

9 ;大学城:你用什么“赌”明天[N];上海金融报;2004年

10 ;关键是找到恰当的切入点[N];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阳红;论“教授治校”[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蓉;韩国教员大学内部管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海楠;英国华威大学内部管理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袁光敏;基于法规视角的高校内部制度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4 邵波;核心竞争力: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新视角[D];苏州大学;2004年

5 谷世乾;大学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应招;论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魏哲峰;关于构建职业化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慧敏;“985工程”大学内部机构设置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谢艳娟;大学影响力提升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文芳;二战后法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067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9067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2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