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论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发布时间:2018-06-17 07:36

  本文选题:网络 + 高校意识形态 ; 参考:《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06期


【摘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战略任务。网络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及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带来强烈冲击,网络化破除了传统媒体话语霸权的神话,意识形态的管控方式面临挑战,网络使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冲突更为直接,对我国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提出严峻考验。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呈现诸多特点: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垄断,成为新的、最具活力、最有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意识形态教育场所和环境具有开放性、无形性、虚拟性和无限性;意识形态的传播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和形象性;意识形态的教育模式具有开放性、参与性和回应性。网络背景下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加强组织保障、思想保障、制度保障和载体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task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safety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network has a strong impact on the leading power of socialist ideology and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network breaks the myth of the hegemony of traditional media discourse, and the mode of ideological control is faced with challenges. The network makes the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more direct, and puts forward a severe test to the defense ability of China's ideology. Under the network background, the ideological security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esents many characteristics: the network breaks the monopoly of the traditional media discourse right, becomes the new, most dynamic and most influential mass media, and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place and environment are open. Invisible, fictitious and limitless; the spread of ideology is interactive, immediate and visualized; the educational mode of ideology is open, participatory and responsive.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twork,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work of organization guarantee, ideological guarantee, system guarantee and carrier guarantee.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2013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理论研究重点课题“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项目编号:A001)阶段成果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忠厚;;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探[J];理论学刊;2009年02期

2 余源培;;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建设[J];河北学刊;2013年01期

3 田改伟;试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政治学研究;2005年01期

4 刘瑞生;;新媒体传播转型视阈下的意识形态建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忠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新阶段对农业发展的引领[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2 王文兵;;理解之花常开:走进诠释学世界——《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读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茅根红;陈志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徐晓风;刘爱军;;论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兼谈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中的意识形态思想[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5 梅景辉;;意识形态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现代性之维[J];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6 刘波;李映秋;;当代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方式流变与对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李小溪;;大众传媒中的新闻消费主义倾向辨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于翠玲;;中国元素网的编辑创意及其启示[J];中国编辑;2008年06期

9 王小娟;;图书娱乐化现象辨析与对策研究——基于公共领域的理论视角[J];出版发行研究;2010年10期

10 余保刚;;网络论坛环境下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J];长白学刊;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建鸣;;意识形态与美国革命的历史叙事[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变与常:关于社会转型方式的历史思考”历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师曾志;;近年来我国网络媒介事件中公民性的体现与意义[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黄典林;;媒体主流叙事的边缘解读及其社会逻辑——以北京大栅栏地区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周凡;;葛兰西与“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陈堂发;;新闻传媒与公共政策论辩[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6 史志高;;私密空间生产:手机短信社会影响研究的新路径[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7 周立;;大众传媒热“秀”与媒介意识形态安全[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王永贵;邱斌;;构建和谐社会与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若干思考[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9 凌玉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性功能性的命名——兼谈社会意识形式的实践向度[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户晓坤;;对当代消费文化的批判性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3 侯东阳;中国舆情调控机制的渐进与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4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5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8 肖应红;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徐红梅;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图像记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董海浪;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吸引力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2 陈燕敏;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与嬗变[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3 张微;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论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英月;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雷;信息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安晓东;大众传媒时代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主体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7 任亚男;主流意识形态的缝合功能初探[D];河南大学;2011年

8 杨琳;化妆品广告的视觉形象审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樊莹莹;网络文化的权力关系及其运作[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胡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吴玉荣;互联网上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及引导对策[J];当代思潮;2003年06期

3 张涛;;美国东亚冷战舆论中的孔子——以1949—1972年间的美国主要报纸为例[J];国际论坛;2010年04期

4 刘跃进;论国家安全的基本含义及其产生和发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6 刘瑞生;;新媒体发展的态势与基本特征[J];新闻战线;2010年11期

7 何威;;网众与网众传播——关于一种传播理论新视角的探讨[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05期

8 洪浚浩;;解读美国政府媒体在后冷战时期的新趋势[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yN;;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的灵魂[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金坤城;;加强意识形态管理 确保意识形态安全[J];前沿;2010年15期

3 黄敏;;市场经济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与应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4 方婷;;全球化背景下谈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耿国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理论视域——冷战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颜旭;;文化全球化的内在效应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维护[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杨化;;保障我国新时期意识形态安全的制度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8 张连梅;;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及应对举措[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韩晶;;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J];才智;2008年08期

10 丁文胜;邱瑞根;黎雪源;;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巩固意识形态安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立;;大众传媒热“秀”与媒介意识形态安全[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国林;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淑颖;当代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杨化;论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袁其波;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葛娅娜;互联网络的发展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青岛大学;2005年

5 王勇军;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韩晶;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7 岳海峰;新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弘;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王洋;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的演变及原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30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030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a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