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工科优势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的价值追寻
本文选题:中国 + 理工科优势大学 ; 参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摘要】:自1949年以来,中国理工科优势大学的人文社会学科发展起伏较大,先后经历了历史性的调整、缺失和重建阶段。不同性质理工科优势大学在发展人文社会学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通过对理工科优势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的形式、阶段及学科地位等方面的分析,就人文社会学科的价值问题及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Abstract]:Since 1949,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s experienced historical adjustment, deficiency and reconstruction.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differ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 stage and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discipline in the predominance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alue problem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国务院参事业务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分类号】:G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何振海,王树林;MIT人文教育的传统、特征及其借鉴意义[J];现代大学教育;2005年05期
2 欧阳康;文科建设与理工科大学的综合化转型[J];学术界;2004年01期
3 汪佩伟;重点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思路刍议[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3期
4 别敦荣,徐警武;我们为什么要办综合性大学──兼论重点理工大学文科发展战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5 杨叔子,姚启和;论重点理工大学实现四个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翠苹,张宏伟,张艳萍;人文主义教育的回归与现代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陆作生,吕菊,董翠香;对我国体育教学目标人文性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雷震;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体育制度的构成要素与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王志刚,王昌民;学科特色是构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四(上)[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余国瑞;大学写作教学改革初探[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周光迅,杨献军,许金根;关于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1996年03期
7 韦吉锋,韦继光,徐细希,张辉;浅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韩东屏;人文学:科学之外的智慧与学问[J];河北学刊;2003年01期
9 李维武;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与复兴[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10 赵俊芳;;社会转型与大学的回应[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伶俐;;当代交叉学科发展与高等学校创新[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张师伟;;社会发展呼唤综合性政法大学[A];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200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严书宇;社会科课程研究:反思与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陆作生;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4 吴全华;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胡红生;社会心态论[D];武汉大学;2004年
6 金勇;增进建设环境公共价值的城市设计实效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赵巍;译学辞典的原型及评价系统[D];山东大学;2006年
8 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钱林晓;教育经济学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保彬;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峰;妨害婚姻家庭犯罪论纲[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赵殿森;探寻教学理论原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3年
3 洪长安;论自然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D];广西大学;2004年
4 谢沛铭;论合并高校的学科融合[D];中南大学;2003年
5 左志德;合并高校医学院的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唐丽;从中国社会大文化语境视角研究翻译选择的目的[D];重庆大学;2004年
7 王丹;本·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其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潘斌;社会预警的功能与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田伟宏;异化—和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刘明海;柯林武德的重演理论及其在历史认识方面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何振海,杨桂梅;MIT本科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7期
2 赵筱媛,苏竣;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中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及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3 肖咏梅,曾晓萱;80年代MIT校长保罗·格雷的教育思想[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4年01期
4 蔡曙山;论我国大学文科的发展阶段及办学理念[J];学术界;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泽平;当前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区域失衡的几点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2 李建军;略论中国加入WTO后德育的个性[J];高教论坛;2003年02期
3 王艳华;;略论高校科技档案的利用与保护[J];探求;2006年03期
4 石昊;;中日高校德育目标对比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1期
5 邓南圣,袁福环,韦进宝,杜予民;中日高等环境教育比较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8年06期
6 马世晔;中日大学考试制度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7 朱强;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脉络[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8 吴芬;1949年前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探讨[J];江苏高教;2001年04期
9 刘海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起伏与进退——以介绍分析一份重要的高等教育统计为中心[J];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04期
10 周九常;我国高校知识管理实现的两种方式[J];情报杂志;2002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黄亲国;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 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金光(Balgan Altangerel);中国与蒙古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结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君辉;中国教授委员会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乔;我国高校特困生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浩源;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3 杨晓刚;中美两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立鹏;当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董阜平;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张蕾娜;中美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受志敏;中国教师专业精神的缺失与对策[D];河北大学;2006年
8 陈玫序;当代中国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金贞爱;我国高校世界遗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宁;中美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本科教学管理比较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42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042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