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我国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模式及其构建

发布时间:2018-06-26 23:07

  本文选题:后大众化 + 高等教育 ; 参考:《高教探索》2012年04期


【摘要】: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探讨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模式,并提出构建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选择举办与投资主体、学生入学形态、学校类型、学校功能、办学层次等五个主要维度,提出了我国后大众化时期的"二元"、"二向"、"三类"、"三极"、"四层"的多样化的"五维多元"模式,进而提出了政府立法规范和政策引导、社会转变观念、学校准确定位和创新管理的"综合治理"路径。
[Abstract]: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be into the diversification mod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ost-popularization period and to put forward the path of construction. 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data analysis and logical reasoning, this paper selects five main dimensions of holding and investing, student enrollment form, school type, school function, school level, etc.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iversified "five dimensional multivariate" mode of "duality", "two directions", "three kinds", "three poles" and "four layers" in the post-popular period of our country,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government legislative norms and policy guidance, and changes the concept of society.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ath of the school's accurate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作者单位】: 长江大学;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模式研究”(FFB090566)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G6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潘懋元;肖海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2 万俊;;浅议民间教育投资[J];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10期

3 杨移贻;;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审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富荣;从解读农村教育到反思“三农”问题——教育破解农村发展难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2 王泽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安徽人口发展战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3 李德孝;;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剩余劳动力转移[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4 甘雄;;湖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5 杨行玉,鲁延安,屈咏梅;安康人力资源基本状况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6 王冰;;家庭背景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李双名;周韧杰;;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政策研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李葆珍;树立科学发展观 做好林业教育培训工作[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刘尚新;;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初论[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袁振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中国教育政策[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衍楠;刘惠林;;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和对策的研究[A];“公平、质量、效率:农村教育政策的抉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姚瑞敏;;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A];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张学敏;贺能坤;;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研究——对云南省边境民族地区的调查[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王善迈;曹夕多;;重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下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夏茂林;冯文全;;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及对策研究[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朱向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杭州模式——名校集团化办学剖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孙百才;;教育在人口中的分配:中国的经验研究[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文少保;;我国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开发策略研究[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张智敏;唐昌海;;有效人力资本对劳动力高度化演进的影响——对湖北省劳动力结构性变迁的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蔡文伯;王学峰;韩瑞娟;;新疆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协调发展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小雪;中国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供给的内生结构与经济增长研究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4 宋永刚;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唐松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荣山;国际合作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7 蔡新会;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乡城劳动力迁移研究——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D];复旦大学;2004年

8 徐宏毅;服务业生产率与服务业经济增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易元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海源;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变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伟;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非学历培训的研究与对策[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郑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嬗变与评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翟乃雯;中等职业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夏西文;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公平性分析及优化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许景润;黑龙江垦区职业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甘维俭;民办高校教师激励要素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玲馨;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变革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雷成;云南省独立学院学费收取的合理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思霏;吉林省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潘懋元,谢作栩;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2 潘懋元;肖海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3 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J];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10期

4 林志华;国外高教发展及投资渠道的多样化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洁;;第三只眼看绩效评价[J];大学(学术版);2011年05期

2 黄茜;;泰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探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2期

3 王一惠;;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高校教育质量保障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1年04期

4 李全生;杨亮;;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曾德伟;龚方红;席海涛;;提高质量: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的共识[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2期

6 徐峰;;安徽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6期

7 刘臻;陈瑾;;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化建设构想[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11期

8 金丽馥;;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9 王龙;;开放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07期

10 史万兵;赵士谦;;荷兰高等教育投资绩效评价制度的经验与启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法虎;;美国两大高校分类研究的经验与借鉴[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花卉高等教育机构科研人员、科研成果及在研项目介绍[A];中国花卉科技进展——第二届全国花卉科技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3 徐毅鹏;杨哲人;;对若干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制的认识及思考[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宋春燕;;美国政府赠地学院的发展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刘晓光;董维春;;美国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初探[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陈万明;;扩充与调控:我国高等教育供需关系的重新审视[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话(一) 古代东西方的高等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盖浙生;;台湾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探索与实践[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吴洪成;;近代中国教会高等教育述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10 黄福涛;;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国际趋势与中国的选择[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树堂;民营科企为区域创新创造多样化模式[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2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胡秀威;国际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N];中国人口报;2006年

3 李玫;多渠道加强交流合作[N];深圳特区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唐景莉;人大代表“支招”高等教育多样化[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记者 周建越;为科企当人才“保姆”[N];苏州日报;2009年

6 全国政协委员 民盟中央党委 贾庆国;高校为何非要挤在大城市?[N];人民政协报;2011年

7 王志毅;高等教育病在定位模糊[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8 宁志成;我省出台措施规范民办非学历招生行为[N];江苏教育报;2009年

9 陆一 孔令昭 李一飞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由传统模式走向国际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姜乃强 李薇薇;荷兰新政策吸引留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小琳;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价值和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庞国斌;我国公共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3 侯龙龙;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范围经济[D];北京大学;2004年

4 张铭钟;我国西北五省(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模式构建[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5 任钢建;美国社区学院升学与就业双重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陆震;政府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再造[D];同济大学;2008年

7 温正胞;创业型大学:比较与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吕杰昕;高等教育多元化与学生权益保护[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卢宁;战后日本短期高等教育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尹毓婷;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智;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公丕娟;我国高校筹资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吴迪;构建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4 李勒,

本文编号:20717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0717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2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