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思维:大学教育的精神天平
本文选题:大学 + 教育 ; 参考:《现代大学教育》2012年04期
【摘要】:诗就是生命本身,诗教是人性的教育与生命的教育,大学教育应该是高品的诗与诗教。科学理论和诗在诗性自由上具有相通性与一致性;科学理论也是造物者的诗篇;科学理论具有实用性和诗性;诗性自由是科学创造力的核心,科学教育应该以诗性自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巨擘与艺术泰斗,都有艺术情怀与科学素养;科学与艺术,都揭示表观的多样性与内质的统一性;科学与艺术,都创造美、表现美,都用美改善人;教育的应然目标与功能是改善人,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同等重要。科学与诗互包互容,科学家与诗人互生互长,科学教育与诗育互化互成;诗性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是培养科学家兼艺术家或艺术家兼诗人式大师的必要途径,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最佳路线选择。诗性教育是大学迈向一流的开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需要充满诗性的教师、充满诗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充满诗性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今大学教育体制下存在两种极端,理工科教育往往不重视形象思维,文科教育则容易忽视逻辑思维,致使科学与艺术分离;只有跨越科学与诗之间的荆棘林,现代大学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创新能力的人才。
[Abstract]:Poetry is life itself, poetry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life, and college education should be high quality poetry and poetry education. Scientific theory and poetry are identical and consistent in terms of poetic freedom; scientific theory is also a poem of the creator; scientific theory is practical and poetic; poetic freedom is the core of scientific creativity. Scientific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poetic freedom. Both scientific giants and art masters have artistic feelings and scientific qualities; science and art both reveal the diversity and unity of the essence of the appearance; science and art both create beauty, express beauty, and improve people with beauty. The aim and function of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people. Science education and art education are equally important. Science and poetry include each other, scientists and poets grow mutually, science education and poetry education are mutually formed,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oetic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education is the necessary way to cultivate scientists and artists or artists and poets. Is the best way to crack the Qian Xuesen question. Poetic education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class university and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e need the poetic teachers, the poetic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he poetic teaching process. There are two extremes in the current university education syste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often does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hinking of images, while liberal arts education tends to ignore logical thinking, which results in the separation of science and art, and only crosses the thorny forest between science and poetry. Only in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can we cultivate talents with humanistic spirit and scientific innovation ability.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G6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钱学敏;论钱学森关于科学与艺术的思想[J];中国工程科学;2001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媛;;美妙的“黄金分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叶松庆;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 程民治;爱因斯坦的科学美学思想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韩秋红;史巍;;和谐的智慧与智慧的和谐——在毕达哥拉斯“数”本原思想视阈内[J];北方论丛;2008年06期
5 蔺越;;艺术科学化与科学艺术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4期
6 孙德华;宋冬南;;科技论文科学美的特征及其在交通科学中的体现[J];编辑学报;2006年03期
7 任火;论科学美学在审稿中的应用[J];编辑之友;1999年05期
8 张洪根,窦兰峰;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哲学透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谈有余;物理美学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3期
10 丁兰华;;试论审美对科学创造活动的重要推动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明宇;高卉民先生写意画之写与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文婕;“易质”思考—设计思维与表现方式[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4 李爽;数学美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1年
5 梁栋;浅析平面造型艺术中的虚空间[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黄昊;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审美活动初探[D];复旦大学;2011年
7 程欢;网页中动态色彩及其情感可视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张玉敏;论化学美学思维能力及其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赵辉;爱因斯坦的科研艺术思想[D];广西大学;2004年
10 李丽莉;科学创造中审美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达;吴淦国;刘文灿;;美国大学地质填图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8年06期
2 沈涛;黄金哲;;探索素质教育在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中的渗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3 许娟;;韩寒现象引发的思考[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任启俊;柴春胜;;关于武术俱乐部教学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年12期
5 江绍伦;;职工教育的发展趋势(上)[J];北京成人教育;1983年09期
6 孙安;;从澳大利亚教育体制中的特点看澳大利亚文化的特质[J];海外英语;2011年05期
7 朱宗侠;司伟;;西周的学校与尊老教育[J];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03期
8 曾煜;论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3期
9 冯艳琳;;独立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J];甘肃科技;2008年02期
10 原海川;物理教学渗透于素质教育[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清泽;陈宇;;结合对称性分析 培养思维能力[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高英茂;武玉玲;刘凯;郭雨霁;李盛芳;;组织学与胚胎学多层次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探索和实践[A];山东解剖学会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曾庆存;;科技工作者应有科学思维的敏锐性和严谨性[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0:发明与发现上升到科学理论的条件和过程[C];2007年
4 裴娣娜;;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与教育体制的改革[A];探索新路构筑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论文集[C];1998年
5 张路雄;;现代化、市场化下的中国教育体制[A];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内容汇编[C];2006年
6 杨晓英;郑皓;;理工科大学贫困生心理特点分析[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和仕;;高校学报编辑应成为T型人才[A];学报编辑论丛(第五集)[C];1994年
8 王林;吴有富;;中法教育体制对比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A];第一届贵州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黄华新;俞国女;;科学思维的范式转换——从简化范式到复杂范式[A];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杨学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健康可持续发展[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文根;一把手领导艺术的科学思维[N];安徽日报;2001年
2 王国辰 ;科学思维筑造企业生态高地[N];经济参考报;2005年
3 阳志;股市预测的科学思维[N];山西日报;2004年
4 朱雨晨;科学家“豁免机制”写入修订法草案[N];法制日报;2007年
5 王学文;科学思维服务经济[N];中国国门时报;2002年
6 易蓉蓉 熊和生;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是创新的灵魂[N];科学导报;2006年
7 本报评论员;用科学思维谋求科学发展[N];广西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廖申展;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9 点滴;大学有限 网络无限[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10 北京师范大学 王英杰;圆世界一流大学梦 热情投入之外还需要什么[N];人民政协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米广春;科学思维培养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金奇;被学科规训限制的大学人文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聂海;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4 张薇;苏格兰大学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5 龙献忠;从统治到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宣晓冬;组织环境管理绩效分析方法与实证[D];浙江大学;2009年
7 吴世勇;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许江媛;加拿大公共教育发展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顾春芳;中国话剧女导演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10 胡艳琳;文学现代性中的生态处境[D];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坤;平面设计中诗性思维的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2 李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3 董冉功;科学思维中的隐喻研究[D];东华大学;2004年
4 聂晓春;体现“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芬;国外大学学术组织理论的发展、比较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枭鹰;大学学科发展规划生成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黄磊;大学课程体系个性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郭燕霞;大学融入产业群[D];山西大学;2005年
9 安运华;长江大学校园绿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10 潘峰;大学校园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91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091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