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创办早期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本文选题:MIT + 人文社会科学 ; 参考:《现代大学教育》2012年01期
【摘要】:MIT创办早期为使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背景,其创始人罗杰斯在建校之初就十分注重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设置了一些相关课程;其后,沃尔克、康普顿等校长秉承这一理念,相继设立了学系及学部。这些举措使得该时期MIT人文社会科学在学科发展、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效,并为其后来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顾和评述MIT创办早期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及特征,不仅有助于准确把握MIT人文社会科学的演变脉络,而且对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Abstract]:In the early days of MIT, in order to give students a wide knowledge background, Rogers, the founder of MIT,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chool, and set up some related courses. Later, the principals, such as Volcker and Compton, adhered to this idea. Departments and departments have been established one after another. These measures have made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MIT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discipline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nd hav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Reviewing and commenting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MIT is not only helpful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evolution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MIT, but also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in China.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分类号】:G642.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阳,王佳;麻省理工学院的文科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S1期
2 何振海,杨桂梅;MIT本科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7期
3 单青;沈文嘉;;浅谈应用型高校人文社科教育课程的管理[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王德广;西方综合性大学学院制管理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乔元正;;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误区与合理定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崔军;汪霞;;从历史走向未来:麻省理工学院通识教育理念探析[J];大学(学术版);2012年06期
7 梁经锐,李业;关于高等学校定位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8 周进,姚启和;关于重点理工大学转型的若干问题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9 别敦荣;张征;;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10 李联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综述[J];高等理科教育;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振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理念的演进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山;大学学科文化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慧洁;巨型大学组织变革[D];厦门大学;2003年
4 庞青山;大学学科结构与学科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王书峰;美国退役军人教育资助政策形成与变迁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7 游敏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马鸿;美国研究型大学从事军事技术研究的历史考察(1945-1970)[D];复旦大学;2009年
9 杨学新;二战后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改革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10 张宝贵;教育科学发展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鑫;麻省理工学院本科课程设置及特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胡丹蕾;我国地方工科高校文科专业改造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3 成春燕;我国省属重点工科大学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黎志华;高校竞争优势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高云峰;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军事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6 李明忠;美国大学生事务管理的学生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陆汉文;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保障制度及启示[D];河海大学;2005年
8 雷小生;略论大学校长的激励[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胡建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10 史静波;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延风;黎智慧;董海国;祁勇;;社会营销:涵义、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辛治洋;;批判教育学解读[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3 赵勇;;试析转型期中国义务教育的免费性[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李s舠,
本文编号:2096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096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