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研究型大学科技活动动态综合评价——来自截面数据的双激励控制线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22 17:05
【摘要】:引入双激励控制线方法构建了双激励控制线动态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科技活动在时间上的离散和动态集结,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我国不同区域的10所代表性研究型大学在2004—2008年的科技活动进行了动态实证评价,有效揭示了各评价对象在各时间点上的"激励"与"惩罚"面积及演变特征,反映了时间、空间等因素与高校科技活动的演变关系.通过计算各指标的敏感性系数,找出了敏感性权重属性指标.结合研究型大学科技活动特征,分析了研究型大学科技活动投入与科研成果产出之间的互动机制,从时间角度分析了10所研究型大学的动态演变轨迹,揭示各高校的变化趋势和特点,从空间角度比较了各高校科技活动差异的原因,从属性指标权重影响角度找出敏感性权重属性指标和临界条件,提高了排序结果的准确性,为研究型大学科技活动管理提供决策指导.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thod of double excitation control line to construct the dynamic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f double excitation control line, and through the discrete and dynamic aggreg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tivities in time, A dynamic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of 10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ime and space was carried out from 2004 to 2008. This paper effectively reveals the area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ncouragement" and "punishment" of each evaluation object at each time point, and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space and the evolu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calculating th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of each index, the attribute index of sensitivity weight is fou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the inpu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the outpu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analyzes the dynamic evolution track of 10 research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changing tre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ompares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a spatial point of view, finds out the sensitive weight attribute indexes and critical condi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eight influence of attribute indexes, and improves the accuracy of the ranking results. T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guida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构建我国区域创新体系战略研究”(08AJY0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GERT的协同合作主体利益冲突协调机制研究”(71002046) 江苏省教育规划课题“高校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研究”(C-a/2009/01/005)
【分类号】:G6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毕克新,吴勃英,冯英浚;测算高校R&D综合实力的二次相对评价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03期

2 蔡言厚;田金山;吴厚平;;大学科研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年02期

3 肖湘愚;高等学校科技活动投入产出分析[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4期

4 刘则渊,姜照华,韩震;中国大学评价新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查吉德,黎荷芳;浅析中国著名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张鹏,唐雄,蒋学东,殷道春;教师量化评估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3 刘则渊,姜照华,韩震;中国大学评价新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刘则渊,韩震;知识活动系统与大学知识管理[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曾玉清;;高校科研产出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6 蔡言厚;刘芳;周炼;;进一步完善“中国大学评价”的若干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年04期

7 查有梁;浅议华中理工大学的发展模式[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8 辛彦怀,胡小元;我国大学排序的历史与现状[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2期

9 毕克新,吴勃英,冯英浚;测算高校R&D综合实力的二次相对评价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03期

10 丁福虎;科研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黄朝峰;基于模糊DEA的高校办学效益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3 黄天柱;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启光;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与策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欧光军;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洪晓枫;交通科技成果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4 原海滨;高校行政部门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3年

5 刘大为;陕西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绩效综合评价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6 宋涛;河北省高校科技工作评估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7 张晓帆;基于SVM的大学实力评价系统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8 张学明;军队高校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指标体系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9 学白羽;关于高校科技经费投入与产出效益的实证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10 苏红;学习型组织视野下的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D];苏州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燕;;大学排名:一种高等教育市场指引制度的构建——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分析[J];江苏高教;2006年02期

2 贺天伟,张景林;科研绩效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J];科技管理研究;2001年06期

3 李卓梅;;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7期

4 陈勤;王玉林;;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若干对策[J];科技广场;2006年10期

5 武书连,吕嘉,郭石林;中国大学评价——1997·研究与发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年09期

6 武书连,吕嘉,郭石林;中国大学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年07期

7 武书连,吕嘉,郭石林;2001中国大学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06期

8 刘文达,刘卫红,李学志;对改进大学科技统计内容的探讨──兼对《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拙见[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8年01期

9 张维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理论在科研成果评价中的应用[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周莹莹;从我国科研产出的三个统计指标看科研成果评价体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怿炜;PPP项目评价方法与决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守业;;美国赠地大学的历史及其启示[J];科技导报;2011年17期

2 赵涛;;试析研究型大学视阈下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5期

3 李延保;;对“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性教学”的再认识[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6期

4 赵继;郑东;金祥雷;;研究型大学学术发展的逻辑主线[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6期

5 苏娜;;国外研究型大学与研究生教育之探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0期

6 康利;;论述研究型大学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优势[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7期

7 汤俊;;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区域布局的不均衡性——基于区域发展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3期

8 黎军;石恒慧;毕清波;;论研究型大学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的突破与创新[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9 焦万里;;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1年04期

10 赵长江;;研究型大学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探析与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娄成武;;研究型大学管理模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姚玲;周星;许爱伟;;试述研究型大学与培养高层次来华留学生[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3 朱胜军;;论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潘黎;刘元芳;;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国家中的角色定位[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5 段远源;冯婉玲;;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6 何勇;裴晶莹;罗圣国;熊楚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督导工作信息化管理初探[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刘向兵;梁敬芝;;本科教育质量与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黄健;;刍议建设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工作[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9 王滨生;张德欣;邹广平;;积极发展适应研究型大学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10 杨涛;郭健;;美国研究型大学支持创办科技园区的历史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段宝岩;关于研究型大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5年

2 谭新政;“号脉”研究型大学[N];解放日报;2003年

3 姚化成 郭金明 任晶惠;大工迈进研究型大学之门[N];辽宁日报;2004年

4 记者 吴长锋;4亿元助中科大建一流研究型大学[N];科技日报;2009年

5 中山大学 黄瑞敏;研究型大学应引入团队激励机制[N];深圳特区报;2009年

6 记者 滑翔;把南方科大办成高水平有特色创新型研究型大学[N];深圳特区报;2009年

7 记者 铁铮;北林大加快实现研究型大学转型[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付毅飞 林莉君;希望研究型大学“一步到位”[N];科技日报;2011年

9 记者王丽丽;中国矿大向研究型大学转型[N];中国煤炭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李凝;解析“研究型大学”[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程妍;跨学科研究与研究型大学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武学超;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任喜峰;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6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郭树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发展模型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沈仲丹;高校激励模式有效性的权变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双云;中美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机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王义;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学院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吕思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形成的教育政策基础及环境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4 高昀;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规划[D];湖南大学;2005年

5 彭正明;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德育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李栋;论我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梁敏乐;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成果评价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赵博颉;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9 李俊义;我国西部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规划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李彤;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的组织化[D];山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38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138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0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