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境遇中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研究
[Abstract]:At present, the new media is the ma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 important situation. For mainstream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 media is not only a kind of advanced media, but also brings a series of new ideas. The new media provides convenience for the spread of various social trends by constructing an equal and anonymous communication platform separated from time and space. The new concept of new media has cultivated the qua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no longer blindly believe in authorit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the subject, etc.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oses a severe challenge to mainstream ideology education. I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n the new media situation. While promoting the scientific mainstream ideology,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new media platform. The mainstream ideological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placed at the high level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socialist cause.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基金】:福建省党委宣传部、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项目(编号:2011D12)
【分类号】:G6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吉生;论网络时代高校毕业生思想工作的着眼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 张云昊;;从前现代到现代——共同体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其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5 王成兵,吴玉军;虚拟社会与当代认同危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张义兵;社会学视野中的网络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赵孟营;;组织格局:抽象社会中的社会组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陶芝兰;王欢;;信任模式的历史变迁——从人际信任到制度信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孙兰英;;论高校突发性事件的预警教育机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沙勇忠;;信息活动的伦理维度[J];图书与情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郭小平;;“风险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刘松涛;李建会;;断裂、不确定性与风险——试析科技风险及其伦理规避[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帆;;从“风险社会”理论进路看公众在决策中的作用[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4 潘成忠;史霄;;网络文化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冲击[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文贵;;公司信任度: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汪居扬;;业主维权和社区权力结构的变迁——基于对社区纠纷的一项研究[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唐礼勇;;从环境看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环境问题带来的思考[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沈湘平;;略论风险与和谐[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凌宇;论冷战后挑战主权的理论思潮[D];外交学院;2002年
2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凌宏彬;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9 温奉桥;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厚石;会展与城市[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2 章永辉;网络与人的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秀坤;传统与现代性的消长——论中国近代留学生的现代性特质[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史晓明;刑法的契约解说[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5 王红艳;作为群体存在的农民工地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谢锦霞;现代教育的合理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曾文婕;我国教育研究观念现代化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8 董海宁;浙东农村社区公共生活现状的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谭同学;乡镇机构生长的逻辑[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周志刚;马克思“全球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计雪荣;张甜甜;;试论高校BBS的社会职能[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高校视窗[J];第二课堂(高中版);2007年02期
3 虢剑波;李晖;;构建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处理的长效机制[J];求索;2011年05期
4 邵燕;;高校主流媒体的育人效能[J];嘉兴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许文杰;金天星;郑曼;;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崔岚;;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3期
7 陈莹;;高校校报新型学生记者团激励管理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06期
8 游力;张勇;;手机短信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的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巴音;;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见[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18期
10 李兰;;新新媒体 新新闻人[J];高校招生;2009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凤兰;新媒体人才培养:热中要有冷思考[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谢庆庆邋记者 仇方迎;清华首推数字新媒体高端人才培训[N];科技日报;2007年
3 李希光;新媒体与新闻教育(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4 许鹏;文艺的发展与学科的创新[N];文艺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高校创建工作年年上台阶[N];安徽日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鲍道苏 李燕铭;让高校有更多自主权[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记者 柯昌万;陕西严禁高校“双轨”收费[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记者 范绪锋;让高校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吴长亮;高校自主招生难“自主”[N];解放日报;2004年
10 记者 应丽斋 张敏 见习记者 郑炜君;对接 沟通 合作[N];嘉兴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文清;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论[D];四川大学;2004年
2 赵君;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樊本富;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周文泳;高校科研质量改进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樊明成;中国普通高校专业选择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杨红霞;营利性高等学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郝运;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邓达;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D];西南大学;2008年
9 宋永刚;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咏梅;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控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红艳;信息化条件下高校的教学管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吴泽娟;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雪惠;论生涯教育思想与我国高校生涯教育建设[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4 步德胜;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实效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王智萍;高校发展性学生评教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6 黎胤;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刘蓓蓓;重庆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8 舒慧东;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知识管理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玉梅;高校生命教育内容及路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安波;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785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178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