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三螺旋模型理论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Abstract]:Talent is the first resource and the strategic resource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demand for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industry, college and resear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 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the mode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industry, college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double triple helix" model of talents, which combines the inner and outer three helices, and through the practice innov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To test the utility of "talent double triple helix" model in cultivating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党委;河海大学研究生院;
【分类号】:G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晓庆;许庆瑞;;技术能力积累途径的螺旋运动过程研究[J];科研管理;2006年01期
2 肖曙光;周勃;;基于进化生物学启示的企业知识创新探究[J];软科学;2007年01期
3 徐军海;江莹;;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培养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09期
4 石火学;;三螺旋模式:产学研结合的理想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琴梅;张勇;;中国“用工荒”和“就业难”矛盾探索——基于三螺旋模式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年08期
2 韩国明;常韬;;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产品安全服务模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24期
3 王越;李从东;;以知识全生命周期管理诠释知识型企业进化之谜[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李海波;周春彦;李星洲;高晓瑾;张红波;;区域创新测度的新探索——三螺旋理论视角[J];科学与管理;2011年06期
5 王世权;王丽敏;张凤武;;企业技术能力成长轨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12期
6 刘元芳;彭绪梅;彭绪娟;;基于创新三螺旋理论的我国创业型大学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11期
7 杨玲;彭灿;;技术能力、创新战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07期
8 藏晨;;企业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2期
9 付韬;张永安;;我国核型产业集群演进过程的系统建模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17期
10 郝生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双螺旋耦合结构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海波;周春彦;李星洲;高晓瑾;;国内区域创新三螺旋研究的国内热点与趋势探讨[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成军;王正丽;刘芳;李丹丹;黄庆德;;四重螺旋视域下的中国自主创新演化分析[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宪睿;企业集成创新及其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游振声;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贞;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冯忠垒;事前被许可条件下低成本竞争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5 薛君;基于需求层次满足的信息系统集成知识创新激励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王明荣;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激励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杨黎波;基于网络外部性与兼容性的企业IT能力匹配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曾冰;基于知识吸纳的老工业城区转型发展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9 卢智健;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李林生;网络组织下人力资源配置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雪梅;华松公司超薄DVD机芯自主开发案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周岩;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与高技术产业化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王良;基于技术能力演化的企业成长模式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刘赛;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尚春;LN公司技术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刘芬;中国特色创业型大学建设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方黎黎;组织创新视角下的三螺旋接口组织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田玲;组织内人力资源整合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赵鹏飞;吸收能力、市场与的技术学习过程模式的关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刘凯;高校—地方研究院合作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吴敬琏;;制度高于技术——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J];决策咨询通讯;1999年04期
2 李政道;;没有今日的基础科学,就没有明日的科技应用[J];科技导报;1992年10期
3 赵晓庆,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轨迹[J];科研管理;2002年01期
4 涂俊;吴贵生;;三重螺旋模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初探[J];科研管理;2006年03期
5 杨移贻;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术生态[J];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S2期
6 翟亚军;王战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05期
7 裴旭;张少华;张淑林;陈伟;;基于“校所结合”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10期
8 罗文标;彭汉;杜娟;阮向前;;基于知识创新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06期
9 毛荣贵 ,徐曙 ,沈沁;什么是转基因动植物?[J];中国翻译;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光华;;独立学院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华章;2010年22期
2 贺小飞;许一新;王保华;何雪莲;王诤;;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中国传媒大学“奥运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1年04期
3 段敏;王天利;田育耕;;车辆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段敏;石晶;王天利;;车辆工程专业产学研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卢毅;朱珠;;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思考——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7期
6 杨洋;;我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7 赵建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江苏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J];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8 康乃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广东白云学院学刊;2006年01期
9 马廷奇;;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06期
10 李向前;陈运辉;;一般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的教师队伍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2 林荣文;欧水妹;;构建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A];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杰臣;;试论独立学院三位一体的“33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其教学特色[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4 胡爱荣;谭旭红;;深化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就业能力[A];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翼宙;朱乔青;姚定国;;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A];2008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宋义林;刘琳;毕永利;高树枚;;机械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7 戴勇;;序[A];2008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陈红;余根亚;陈永飞;;对高校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思考[A];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雷学文;俞晓;;土木工程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邱德文;;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研究[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慧 胡洁;发挥区位优势 培养应用型医学英才[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张逍;注重能力培养 打造职场精英[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柴葳;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记者 李严;昆明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N];昆明日报;2009年
5 杨敏;北师大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N];福建日报;2001年
6 记者 郑伟庭 通讯员 粤学宣;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N];广州日报;2009年
7 记者 王永霞;加强校企合作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N];酒泉日报;2010年
8 董伟;企业万名员工研发人才不足3人[N];中国矿业报;2010年
9 赵芮;不拘一格育人才[N];浙江日报;2010年
10 江西农业大学 易文龙 王映龙;市场呼唤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李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性选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伟;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张守华;三军联勤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6 刘亚云;社会转型期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和清;企业视角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9年
8 唐林伟;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余剑珍;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贞贤;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2 孙艳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叶晓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4 郭秀兰;构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KAQ人才培养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周西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田君;终身教育理念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8 张立群;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9 周青政;软件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及管理系统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10 华芸;我国高校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39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239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