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我国研究型大学激励机制的误区和解决对策

发布时间:2018-10-04 19:20
【摘要】: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激励机制存在激励强度过大、忽视长期激励、忽视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激励、用行政提拔作为激励手段、忽视正确利用校外激励机制、对老学者激励过度等误区。在很大程度上,外部制度环境决定了大学不得不选择这些激励机制。只有积极推进社会的整体改革,才能真正改进大学激励机制、完善大学制度。
[Abstract]: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the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is too strong, neglecting the long-term incentive, neglecting the encouragement to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 using the administrative promotion as the incentive means, neglecting the correct use of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utside the school. To the old scholar excesses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so on. To a large extent, the externa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determines that universities have to choose these incentive mechanisms. Only by actively promoting the overall reform of society can we really improve the university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perfect the university system.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文号06JA880069);教育部“211工程”三期子项目“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科学平台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重点支持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基金的资助
【分类号】:G6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曹淑江;我国公立高等学校的软预算约束及其治理[J];江苏高教;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天群;;决策逻辑中的悖论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魏国梁;社会物流系统经济评价方法[J];商业研究;2003年20期

3 王杰;浅析弹性理论存在的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4期

4 李霞;节约型社会中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5 叶隽;中国人留学德国史研究情况之进展[J];德国研究;2002年04期

6 葛朝强,李扬,唐国庆,施立群;基于风险的火电厂报价策略评估[J];电网技术;2003年11期

7 魏国梁,沈金福;环境保护项目费用效益评价方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05期

8 赵万一;马丽莎;方娇;;反垄断法中的合并控制法律问题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9 孙超,赵国杰;盈利能力指数排序法的问题及其改进[J];工业技术经济;2004年02期

10 贺红艳,周杰娜;运用博弈论探讨投资者进入电力市场的策略问题[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曹淑江;;公立高校银行贷款中的法律问题探讨[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徐兰军;耗竭性资源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3 李存金;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01年

4 林莉;中国高校贷款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陈清;中国外资并购政府规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6 王乐;电力市场下的备用容量获取[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立建;论知识产权的扩张与限制[D];山西大学;2005年

2 陈飘;初探水权流转的障碍及其对策[D];浙江大学;2005年

3 贾海波;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与完善[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王昀;快速消费品企业的渠道价格竞争及其管理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5 黎凯;中国公立高校借贷办学的风险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6 陆斌;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7 邹慧君;国有资产管理中寻租行为的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8 李帅;水电商报价策略研究与风险评估[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乐美云;我国高等教育预算管理改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10 谢维新;注意—体验视角下上海都市旅游吸引物系统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赋桂;罗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J];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04期

2 关凤英;陈霞;乔萍;陈立;;研究型大学背景下以科研带动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J];继续医学教育;2011年06期

3 祁昕;胡文龙;;研究型大学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处理好四对关系为前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24期

4 王守业;;美国赠地大学的历史及其启示[J];科技导报;2011年17期

5 王义遒;漫谈教书和教学[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5年01期

6 赵涛;;试析研究型大学视阈下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5期

7 李延保;;对“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性教学”的再认识[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6期

8 赵继;郑东;金祥雷;;研究型大学学术发展的逻辑主线[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6期

9 金春子;;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与学生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J];才智;2011年19期

10 苏娜;;国外研究型大学与研究生教育之探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沈红;;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兼论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属性[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朱艳;;国际化理念与研究型大学的崛起:香港科技大学的个案研究[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全守杰;;德国大学模式新论——论德国研究型大学模式与工科大学模式[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张丽君;唐义;闫达远;施真芳;张忠廉;;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目标的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09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Peter Englert;高晓杰;;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些想法[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顾永安;;对建设高教强省大格局中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思考——基于对高校分类指导的视角[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侯蔚;;地方本科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政策建议——基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与政策的研究[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段宝岩;关于研究型大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5年

2 谭新政;“号脉”研究型大学[N];解放日报;2003年

3 姚化成 郭金明 任晶惠;大工迈进研究型大学之门[N];辽宁日报;2004年

4 记者 吴长锋;4亿元助中科大建一流研究型大学[N];科技日报;2009年

5 中山大学 黄瑞敏;研究型大学应引入团队激励机制[N];深圳特区报;2009年

6 记者 滑翔;把南方科大办成高水平有特色创新型研究型大学[N];深圳特区报;2009年

7 记者 铁铮;北林大加快实现研究型大学转型[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付毅飞 林莉君;希望研究型大学“一步到位”[N];科技日报;2011年

9 记者王丽丽;中国矿大向研究型大学转型[N];中国煤炭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李凝;解析“研究型大学”[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程妍;跨学科研究与研究型大学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武学超;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任喜峰;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6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郭树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发展模型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沈仲丹;高校激励模式有效性的权变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彦忠;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研究性教学理论的构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2 刘双云;中美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机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王义;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学院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4 张晓芳;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5 颜艳;优化我国研究型大学师资学缘结构的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6 吕思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形成的教育政策基础及环境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7 高昀;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规划[D];湖南大学;2005年

8 彭正明;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德育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李栋;论我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延峰;研究型大学教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51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251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a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