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我国高校定位政策的变迁及其动力

发布时间:2018-10-31 15:02
【摘要】:我国的高校定位政策主要涉及高校的职能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类型定位和层次定位。职能定位政策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高校应否承担科研职能。从1978开始,受改革开放的影响,高校从科研工作的"游击队"升级为"重要方面军"。服务面向定位政策以1985年为界,在此之前,高校在服务面向上被按"条块"分割。此后,由于高校领导管理体制的变革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驱动,条块分割局面逐步打破,各类高校都首先面向所在地服务。类型定位政策以1978年为界,由按学科专业划分高校类型,转变为按功能分类。层次定位政策以类型定位政策为前提。随着类型定位政策的变迁,高校层次定位政策也从基于学科专业类型的分层转变为基于功能类型的分层。
[Abstract]:The orientation polic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mainly involves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service orientation, type orientation and level orient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main problem involved in the policy of functional orientation is whether universities should assume the fun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ince 1978,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en upgraded from "guerrilla" to "important army". Service orientation policy is defined by 1985. Before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divided according to "bar" in service orientation. Since then, due to the reform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university leadership and the drive of the reform of economic management system, the piecemeal situation has been gradually broken, and all kind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irst oriented to the local service. The policy of type orientation is divided into the typ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and the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 is taken as the boundary of the policy of classification of types in 1978. Hierarchical positioning policy is based on type orientation policy.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ype orientation policy, the hierarchical orientation polic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also changed from the stratification based on the subject and specialty type to the one based on the function typ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资助项目
【分类号】:G6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钱再见;科层制组织的理性与非理性——兼论中国组织体制改革的理性化趋向[J];求实;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别敦荣,朱晓刚;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上的公平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2 张东娇;论校长学术身份的“失重”与重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王志刚,王昌民;关于培育学科特色若干问题的思考——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四(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杜俊娟;50年中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形式与目的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5 唐春元;略论江泽民教育思想[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6 郑刚;从接办改造到合并:建国初期私立大学的变迁及其原因探析[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05期

7 倪洪尧,汪桑;高校合并的负面效应问题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1年05期

8 张华英;不同国家女性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07期

9 周玲;高校合并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J];高教探索;2000年04期

10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课题组;“入世”对广东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影响和对策──抓住“入世”机遇加快广东发展(之二)[J];国际经贸探索;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宏涛;;略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两个主体因素[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2 童美玲;;与时俱进,拓展地理教学新思路[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艺林;论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慧洁;巨型大学组织变革[D];厦门大学;2003年

4 刘继荣;高等学校合并重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李彦荣;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玉荣;中国共产党由乡村到城市的战略转变[D];中共中央党校;1994年

7 张利萍;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立峰;我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阎志坚;中国高等教育宏观决策体制与过程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10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上启;我国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沿革、现状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封喜桃;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D];河北大学;2001年

3 刘怀民;不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4 张君辉;当代中国大学精神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秦高亭;高校贫困生受助后的负性情感分析及对策[D];郑州大学;2003年

6 瞿华;我国高校合并若干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潘丽霞;知识经济条件下公共行政范式的演变[D];四川大学;2003年

8 许士荣;关于政府管理大学权能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9 常晓虹;苏联集体主义教育理论在新中国的传播和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欧阳亮辉;公共组织和企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不同点之比较[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玉荣;;东盟高等教育政策:价值目标、局限与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07期

2 周立平;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的高等教育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3 王海燕;;我国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年05期

4 石火学;;高等教育政策程序正义的内涵、要求及价值——基于工具价值的视角[J];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06期

5 陈俊森;日本广岛大学的“大学教育研究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1992年02期

6 李晓晨;;论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黄竹胜;谭智雄;韦耀波;;浅议推进广西高等教育政策与法制建设——从微观方面思考[J];知识经济;2010年10期

8 唐海龙;王丽丽;;谈高等教育公平及其实现对策[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农卫东;高等教育政策评估:意义、困难和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3年08期

10 ;视线[J];教育;2006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 蒋凯邋马万华 陈学飞;大学发展:适应还是引领社会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李力;欧盟酝酿高等教育制度改革[N];光明日报;2006年

3 蒋建华;拓展比较高教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孟虹;在集权与分权间寻找平衡[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记者 赵明;高教毛入学率已超11%[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6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丰富理论 指导实践[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英高校滥发文凭,大学声誉堪忧[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记者 卜令伟;高校体制改革政府要下放管理权[N];友报;2009年

9 记者  杨桂青;“中国—欧盟高等教育合作研讨会”举办[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姜言东;学费上涨,,澳大利亚位列世界最高学费国[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玉荣;东盟一体化进程中认同建构与高等教育政策演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樊华强;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人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郑中华;基于制度视角的高等教育政策评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4 梁淑红;利益的博弈: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制定过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尹毓婷;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陈昕;高等教育变革视角下的大学治理[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宋鸿雁;印度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赵军;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1年

10 唐海龙;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政府责任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欢欢;约翰逊政府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江艳;高等教育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3 王t;当代国际主流高等教育思想若干趋势与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4 李瑞芳;中美民办(私立)高等教育政策之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徐红;克林顿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群;英属印度高等教育的殖民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灿;中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分析[D];厦门大学;2006年

8 王竞辛;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邹林;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经济学角度分析[D];天津大学;2007年

10 朱迪;高等教育政策实施过程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026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3026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8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