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工程”高校自然科学学科科研创新能力的测量与地区差异比较——基于密切值模型和泰尔系数分解的研究
[Abstract]:Based on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the third issue of "211 Project" (2006-2010), the index system of ICO (input, carrier and outpu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of natural scie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structed. The index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of natural scie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s measured by establishing a close value model,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were compared. From the national perspectiv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211 Proje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high to low are: Shanghai, Jiangsu, Zhejiang,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central, other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fully reflects the national layout characteristics; Relative to the regional imbalance, the degree of intraregional imbalance is greater, intra-group differences are the main source of the overall difference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in the specific input, carrier and output index, especially in the dimensions of high-end innovative talents and high-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 most of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have been satisfied. The competi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inly comes from high-level innovative resources. In the fourth phase of constructio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211 Project" should emphasize the accumulation of subject knowledge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classify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form their own scientific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whi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team, the cultiv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should be given equal emphasi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11工程’高校科研生产率动态变化评估”(项目编号:08JA880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效率和生产率分析方法新进展及其在高等教育生产中的应用”(项目编号:71173020)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谢彩霞;刘则渊;;科研合作及其科研生产力功能[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01期
2 薛颖慧,薛澜;试析我国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3 王靖,张金锁;综合评价中确定权重向量的几种方法比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别敦荣,朱晓刚;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上的公平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2 吴殿廷,李东方;层次分析法的不足及其改进的途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刘传明;李伯华;曾菊新;;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划方法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3期
4 郭鹏,施品贵;改进灰色关联度及其在项目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5 吴景社,康绍忠,王景雷;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评价指标的选取与分级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4年05期
6 荣飞,李荣平;区域技术创新环境评价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赵宏斌;刘念才;梁妮;苗招娣;;我国高校的区域分布研究:基于人口、GDP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8 蒋士会;21世纪广西高等教育区域结构优化试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12期
9 王海;林杉;黄心渊;;植物生成软件的评价和比较[J];计算机仿真;2006年08期
10 陈玉娟;查奇芬;黎晓兰;;熵值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中的应用[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卫民;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2 吴景社;区域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3 王志良;水资源管理多属性决策与风险分析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宋松柏;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5 姜文超;城镇地区水资源(极限)承载力及其量化方法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6 李发文;洪灾避迁决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7 朱秀珍;大型灌区运行状况综合评价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齐继阳;可重构制造系统若干使能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朱丽;广州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10 哈申格日乐;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凤祥;现场作业系统绩效综合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2 沈学超;C公司中国/波斯湾航线优化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3年
3 洪宇;IPO发行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4 王玉飞;水库兴利调度辅助决策软件的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5 马晓娜;地级市举办高等教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梁国华;公路建设项目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D];长安大学;2003年
7 羊山军;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8 陈晓航;中国嘉陵技术中心创新能力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9 柯丽华;建设工程项目评标方法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3年
10 赵建军;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溪落渡段)河段岸坡稳定性量化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丽忠,张江山;福建省大气环境质量的改进密切值法综合评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2 胡鞍钢,熊义志;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特点、成因及对策[J];管理世界;2000年03期
3 王靖,张金锁;综合评价中确定权重向量的几种方法比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 薛颖慧,薛澜;试析我国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5 张文剑,陈复华,谢承义,张棣;教育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2年01期
6 冯振环;地区科技实力的评价方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04期
7 肖亚平,裴国清;关于独立科研机构的定量评价[J];科学学研究;1999年01期
8 吴应宇,夏斌;江苏省科研机构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结果分析[J];科研管理;2000年01期
9 张棣;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J];理论月刊;2002年05期
10 王亚刚,刘思峰,党耀国,赵淑英,董奋义;区域科技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华;梁晓波;纪相财;;浅谈如何增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8期
2 何国勇;王磊;冯雯;;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载体,构建科研创新育人体系[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年06期
3 许秀英;;谈高校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6期
4 郭志刚;宋颖;朱国勇;董献红;;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调查及思考[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龙云飞;陈述;岳明;;论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对能力培养的作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9期
6 王锋;王烂辉;;本科生科研能力“多元协同”培养模式探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黄纯美;方熙茹;丘惠燕;;学术沙龙与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年07期
8 朱亦赤;邓子牛;王仁才;熊兴耀;石雪晖;钟晓红;谢深喜;杨国顺;;一般农业院校果树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11年07期
9 安敏;曾e,
本文编号:2325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325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