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众化进程中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Abstract]:In the process from popularization to post-popularization,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s faced with fiscal austerity, quality declin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and unequal opportunities, forcing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a series of institutional and structural changes to cope with the crisis. The national strict control, the single source of finance and the lack of flexibility to deal with the social need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obstacles to the process of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t is one of the direc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our country to realize the performance, marketization and life-long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o construct a competitiv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which is controlled by "market forces" and which is sensitive to the social demand.
【作者单位】: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室;
【基金】: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校项目“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团队创新”(课题编号:PHR201007303)
【分类号】:G6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马丁·特罗,濮岚澜;从大众高等教育到普及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道胜;高等教育发展的正确路径:产业性引导的多元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鲍威;;未完成的转型——普及化阶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1期
3 熊惠平;谈高职院校推行"学分银行"的困难与障碍[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于一可;;美国高校兼职教师制度对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借鉴意义[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3期
5 刘华;姜为;;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现状、成因与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04期
6 詹碧卿;教育信息化:信息时代地方高校的必由之路[J];闽江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张继平;余丹丹;;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制度逻辑[J];高等理科教育;2010年01期
8 韩飞舟;;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的构建[J];高教探索;2006年05期
9 杨威;胡海建;;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及消解[J];高教探索;2010年05期
10 文菊;姚利民;;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对策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雷家彬;中国高等学校分类方法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谭志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学的使命[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杨昕;我国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4 贺尊;教育信号的经济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付雪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卢宁;战后日本短期高等教育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余桂红;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阳;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周旭枚;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及中国应对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3 孙江;辽宁省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状况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0年
4 李晓晨;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D];山西大学;2011年
5 于洁;我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6 蒋世民;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成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綦珊珊;论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D];湖南大学;2005年
8 张阳春;大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形成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9 郑银华;高校教师教学研究论[D];湖南大学;2006年
10 冯典;美国政府在院校分层分类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D];厦门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民;大学何为——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J];中外管理导报;2002年06期
2 李科;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管理学分析[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S.海霍 ,杨慧清;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考察(下)[J];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12期
4 王雪峰;分久必合──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J];科技导报;1997年05期
5 易铭;讴歌高教改革 促进高教改革──读《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潮走笔》[J];中国高等教育;1999年23期
6 阎凤桥;;比较制度国际研讨会综述[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7 黎晓英;;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是第一要务——"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天津)研讨会"综述[J];民办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8 张欢;;著名学者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张进峰;忏悔、自知和平常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朱世陆;知识经济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两点思考──超常规发展与企业化经营[J];吉林教育科学;200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连仙枝;;浅谈中国高等教育的收费问题[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王晓德;;现代消费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其后果[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David D.Wang;Lc. A;;中药的美国化乃至全球化的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骨伤协作组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孙斌;张艳芬;;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帝国主义——从詹明信文化理论出发的一个考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5 王晓德;;美国现代大众消费模式的形成及其影响[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周文贵;蒋涌;;论“后冷战”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异化与中国的对策[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张逵;;英语在美国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历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蒋凯;陈学飞;;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与中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周远清;;高等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与创新[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10 ;我对科学发展观的初浅认识[A];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战略管理咨询中心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房宁;“脱美国化”的缘由[N];北京日报;2007年
2 高鑫;欧亚能源战略在去“美国化”[N];中国贸易报;2010年
3 安邦集团研究总部 贺军;警惕“美国化”思维损及中国崛起[N];证券时报;2007年
4 阳阳;美国化工产品价格下跌[N];中国信息报;2001年
5 马国川;中国城市发展要“脱美国化”[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马国川;中国发展要"脱美国化"[N];中国工业报;2006年
7 特派记者 师琰;“去美国化” 欧洲新光荣与梦想[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方芳;他国品牌美国化[N];中国国防报;2003年
9 记者张宪春;海信详解美国化生存[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10 马毅达;萨尔科奇:美国化的,,太美国化的[N];东方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小龙;当代美国天主教会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昀;经济合作署与战后初期西欧重建(1947-1951年)[D];南开大学;2009年
3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向及中国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李英姿;美国语言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6 惠敏;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历史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逄媛宁;犹太性与美国化:怀斯与美国犹太教[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莹;20世纪初外来移民美国化运动评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郑杏月;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东欧犹太人移民美国及美国化过程初探[D];厦门大学;2006年
3 邬隽卿;法国反美主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游戚东梦;论美国大众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5 耿坤;冷战后美国中东战略实质及其影响[D];青岛大学;2006年
6 高丽娟;中美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秀红;当代美国华人就业问题分析:1965—1990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陆爽;冷战后美国中东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王秀铭;《南方周末》1993-2006年高等教育报道议题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李湘;从用人标准看外资企业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703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370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