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对我国高等教育现存问题的再思考
[Abstract]: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constructing a new platform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activities in the new century, which will lead to major changes in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will also face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as a result. Technological changes and changes in the market environ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pressure and challenges. Rethinking the problems faced by higher education is related to the direction and path of reform.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specific ideas are as follows: first, to repositio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econd, to redesign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third is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top-level design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work.
【作者单位】: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高校内涵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DMA10034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64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强;大学理念再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2 张学文;;大众化背景下大学使命的重新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荣光宗;;我国大学自我维持的问题与基本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4 方耀楣;樊秀娣;;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若干悖论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5 李田;;大学校长选拔:误区与出路[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谭德刚;;培育自主办学能力 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J];北方经贸;2006年06期
7 姚利民;;高校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07年05期
8 朱新梅;;大学的公共性与政府干预[J];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01期
9 徐颖;;关于弹性学分制与我国高校收费的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郑旭;;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释析[J];航海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卢铁城;;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发展[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湃;大学之治:道德领导的思维向度[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杨红霞;营利性高等学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吴宏翔;市场经济中的高校组织演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赵宁宁;寻找教育政策制定的研究基础[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戴继天;论研究生德育理论体系的独立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书峰;美国退役军人教育资助政策形成与变迁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7 贺尊;教育信号的经济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郭丽君;学术职业视野中的大学教师聘任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郑文全;大学的本质[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任钢建;美国社区学院升学与就业双重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翁舟峰;美国高校兼职教师使用状况研究[D];汕头大学;2005年
2 朱静然;美国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一体化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3 肖洋;大学治理结构的缘起及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国强;大学文化冲突的理论探索与现实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耿秀梅;我国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玲;我国公立大学治理结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孔令帅;当前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8 许锋;高校提高办学效益的途径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9 许虎;大学行政组织有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燕;美国高等学校的服务学习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碧琼;;高等教育民营化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8期
2 尹建敏;;加快发展高等教育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3 范微娜;;浅谈中国社会分层下的高等教育[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4 何军;;浅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J];快乐阅读;2011年18期
5 谢遐龄;;高等教育若干问题之我见[J];群言;2011年08期
6 杨卓;;高校新时期教育管理工作分析[J];成功(教育);2011年07期
7 易灵;;接受高等教育对代际流动的影响研究[J];华章;2011年13期
8 李素卿;;浅析增强“90后”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措施[J];成功(教育);2011年08期
9 ;“面向未来人才需求的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J];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04期
10 王婷;;新时期高等学校闲暇教育研究及探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雪竹;;高校学生社区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杨秀芹;;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过程与实质[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吴玉宇;;利用金融工具加快我国高等教育融资的思考[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黄玲毅;;浅谈高校双语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煜;叶祥凤;;高等学校柔性定制人才模式探讨[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但昭彬;;简析中央苏区高等教育的办学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高松元;;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法治化:路径、原则与经验[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李冰;;对当前新西兰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从审查制向评价制改革的研究与思考[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雪竹;李炎锋;;浅论全方位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10 黄清云;;加快上海民办高校发展的几点建议[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何力;秦和:为学生提供最负责的高等教育[N];中国妇女报;2008年
2 吴晶 赵超 郭曼桐;高等教育“211工程”实施成效显著[N];农民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志华;30年高等教育硕果压枝[N];伊犁日报(汉);2008年
4 张明平 姜木金;高校应培养高素质负责任的社会公民[N];镇江日报;2008年
5 万圣兴;切实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N];光华时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陈欣然;本市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N];天津教育报;2008年
7 记者 李鹏翔;高等教育也“应试”,期末“突击”就过关[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本报记者 徐敏;高等教育:扩容后更应协调发展[N];解放日报;2009年
9 张正瑞;高等教育应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N];吉林日报;2009年
10 记者 陈敏;加快推动高等教育由大到强转变[N];宁波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兆宇;19世纪英格兰高等教育转型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刘孙渊;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继林;共轭动力系统分析及其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管理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4 石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崔爱林;二战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卢晶;专业认证制度的治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朱迎春;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余承海;美国州立大学治理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振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化发展研究(1850-1960)[D];河北大学;2008年
10 吴越;中国高校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陶立;以色列高等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董有志;对高等院校评价认证机构的认可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婷婷;我国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宏茜;云南与东南亚高等教育合作的供给与需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卫婷婷;我国中央政府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责任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6 谭晓玲;近十年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收益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7 劳丽静;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0年
8 于海曼;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改革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侯若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刘恋;哈珀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D];河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35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435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