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联动:高校集聚区的创新发展之路
[Abstract]:Shanghai Yangpu District further promoted the function integration and linkag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amp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and public community through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Three District Linkage'' , and explored a road for urba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with Shanghai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opened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agglomer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basic connotation, main features,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achievements of Shanghai Yangpu mode of``Three-zone Linkage'' ,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and feasible area of Ningbo to implement the``Three Zone Linkage'' are analyzed by means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党政办;
【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发展研究——以宁波为例”(Y201223157) 宁波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宁波北高教园区、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区、镇海区”三区联动发展研究(2012A10014)
【分类号】:G6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夏光;屠梅曾;;“三区联动”的内涵、机制剖析及理论演进脉络[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09期
2 王国平;魏伟明;郭庆松;徐松亮;曾麟;缪宇音;郭尚鑫;陈勇鸣;赵刚印;何海兵;杨悦;李婷玉;容志;宋黔晖;姚芳;万敏;包艳;戴焰;杜涛;陈国强;张德华;郭小霞;胡静波;;中国特色城市转型研究——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夏光;屠梅曾;;“三区联动”的特征及演化动力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晓玲;张健明;叶聚丰;;现代“三区联动”模式的分类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2 沈勤;叶聚丰;王玺;;高等院校在“三区联动”中的角色定位[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3 王一帆;陈怀录;;国际知识创新村构建探讨——以兰州新区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26期
4 夏辉;夏光;;论“三区联动”创新网络与城市创新系统的对接[J];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04期
5 陈玲;徐向农;;创新型城市创新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机制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05期
6 王健;顾彦杰;林善浪;;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发展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8年03期
7 董晓玲;张健明;叶聚丰;;现代“三区联动”模式的分类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9年03期
8 王廷;;三区联动宁波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14期
9 王廷;;“三区联动”上海杨浦模式与宁波镇海模式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21期
10 马君;郭敏;张昊民;;大学生创业模式及其动态演化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小妹;我国省部产学研平台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乔章凤;研究型大学与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张利君;科技园区系统协同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玲;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城市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韩文思;大学科技园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竞;省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士双;;区域创新体系:国际比较及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2 陈依元;;创新文化:自主创新的文化驱动力[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梁琦;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新理论解释[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4 陶然;陆曦;苏福兵;汪晖;;地区竞争格局演变下的中国转轨:财政激励和发展模式反思[J];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5 贾永堂,沈红;世界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启示[J];科技导报;2003年09期
6 郭庆松;;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中的“人才短板”与人力资本积累[J];科学发展;2009年01期
7 王国平;;发展方式转变的科学化研究[J];科学发展;2010年05期
8 夏光;屠梅曾;;“三区联动”的内涵、机制剖析及理论演进脉络[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09期
9 郭传杰,宋兆海;深化创新文化建设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年04期
10 吕贵;王国平;;上海郊区发展研究:江苏昆山、江阴等地发展的启示与借鉴[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佐瓒;;基于系统联动的校园网自适应安全技术[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郑永森;;高校公寓党建与院系党建联动的探讨[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王东旭;;研究生校企产学研联动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09期
4 李本和;东西部地区的“两环联动”与中部地区的“引体向上”[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张红梅;;郑州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现实差距及对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樊子牛;陈建国;;用IDS实现校园网络流量异常的控制[J];教育信息化;2006年15期
7 傅蓉蓉;;论北宋前期鄱阳湖经济圈的形成及其文化影响[J];江汉论坛;2009年09期
8 粟竹玲;;探索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联动新格局[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8期
9 梁剑明,符小龙;摆臂技术在跨栏跑中的作用[J];琼州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黄永存;;崇明:在联动中构建多层次人才高地[J];上海教育;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浩伟;梁栋;赵哲;朱相新;;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应急联动建设分析[A];2010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郭文刚;李胜云;徐步雷;;南京首次实施冬季联动人工增雨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徐云峰;郑翔;;江苏省应急平台系统在应急联动指挥中显身手[A];信息让生活更美好——江苏省通信行业信息化案例选编[C];2010年
4 蔡军;高宝成;;基于LabWindows/CVI的电子测量系统设计[A];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强;;实现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两场联动”加强工程承发包合同管理[A];七省市第八届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优秀论文集[C];2007年
6 张仁颐;;船舶引航与港区作业联动对物流效率的影响[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运分论坛暨2007年苏浙闽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衣保中;李敏;;全球价值链攀升中的集群与专业市场联动机理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詹森萍;;福银高速公路闽赣省际路段联动应急反应机制的研究[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10卷)[C];2010年
9 黄锦箭;;火灾报警系统与楼宇自控系统的联动及其发展方向[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7年
10 王锋;;技能人才发展的“瓶颈”和出路[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7辑)——第八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黎大东 肖林;金融与财政要配合联动[N];上海金融报;2000年
2 申银万国 桂浩明;怎样看待境内外市场联动[N];中国证券报;2008年
3 通讯员 王奠邑 高生芳;浮山县“三制”联动抓安全[N];临汾日报;2008年
4 记者 南香红;上海欲与新疆互补联动[N];新疆日报(汉);2000年
5 韩涛;深度执法 快速联动[N];中国环境报;2009年
6 记者肖来朋 通讯员朱玲;多方联动除险 密切配合练兵[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0年
7 驻安徽记者 李远峰;安徽三片联动力争进入全国第一方阵[N];中国旅游报;2010年
8 记者 吴礼明 通讯员 李倩;“沪湘联动”新视野[N];消费日报;2011年
9 记者 姜鹏飞 通讯员 陈水莲 王永华;网格管理 上下联动 一站服务[N];嘉兴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洪彦硕 李巍;河北“三外联动”拓宽开放路[N];国际商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良;“双业联动”视角下的中国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2 逄锦荣;基于服务模式创新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体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3 李周清;大规模突发事件救援物资联动调运优化模型与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王蒙;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功能分析[D];南开大学;2012年
5 李建斌;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紧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6 陈书明;中国大型制造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付东;中国煤电产业链协调性评价及制度安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8 赵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邱晓彦;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与个人所得税缴纳激励联动模型[D];湖南大学;2010年
10 马成前;城市公路隧道智能监控方法和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歆;煤热联动项目设计与可行性分析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2 张静文;中国股票市场过度联动现象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唐建宁;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卢荟羽;防火墙与IDS联动在校园网的应用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5 汤涛;跨国公司与母国广告代理公司“联动”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6 蔡伯清;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节点联动算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7 曹国建;危险化学品事故防控应急救援联动体系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8 李然;SCADA系统与图像监控系统互联的研究与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9 陈彦;开放式应用架构技术及其在集成IDS路由器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奇彦;广播媒体与广播网的联动经营[D];内蒙古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154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15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