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学科分布的空间分析——密歇根大学的案例
文内图片:
图片说明: ①Colbeck,,C.L.,“Departments and Academic Units”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An Encyclopedia,ed.Forest,JF &Kinser,K.(Santa Barbara,CA:ABCCLIO,2002),Vol.1,157-161.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分类号】:G6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何志军,钱检,黄扬飞;大学城的土地空间布局模式探讨——以杭州大学城为例[J];规划师;2005年04期
2 王成超;黄民生;;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06年03期
3 叶涯剑;空间社会学的缘起及发展——社会研究的一种新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4 陈旭群;投资银行从事风险投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常策;论我国高校合作与合并办学的困难和条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杨龙和;试论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杨洪,张鹏;重庆市大学城建设中发展泛教育产业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李雪垠;张小容;;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大学城模式及其发展趋势[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冯昆思;关于发展我国校园旅游的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5期
6 缑英俊;高校合并后档案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档案;2002年06期
7 陈怀录,张旺锋,刘小英,苏芳;全国大学城发展现状及其对甘肃建设大学城的借鉴[J];高等理科教育;2004年04期
8 姚信,梅伟惠;大学城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其思考——来自杭州市三大高教园区文化建设的调查[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07期
9 罗继红;引入市场机制,激活教育产业的发展[J];桂海论丛;2000年01期
10 卢波,段进;国内“大学城”规划建设的战略调整[J];规划师;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效为;大学城与城市互动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2 卢波;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3 王庆;大学集群三维资本整合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王保森;社会空间视角下的广州大学城和谐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侯斌英;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洁;旅游饭店人力资本开发战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璐;试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瞿华;我国高校合并若干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许士荣;关于政府管理大学权能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5 连城;研究型大学周边地区空间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王成超;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与区域联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冷卫兵;大学城建设对城市住宅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8 崔雪松;高等院校绩效管理平衡计分卡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05年
9 邢德海;EHR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祝丛文;大学园区资源共享的规划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阎光才;牛津大学与牛津城——传统大学与社区间互动的一个经典个案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2 杨天平;西方国家大学城的演变与发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田燕,姚时章;论大学校园交往空间的层次性[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费曦强,高冀生;中国高校校园规划新特征[J];城市规划;2002年05期
5 任春洋;新开发大学城地区土地空间布局规划模式探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4期
6 何万宁;扩招形势下高校异地办学与大学城的兴起[J];高教探索;2001年02期
7 蒋朝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城建设思路[J];国外城市规划;2002年02期
8 窦建奇,王杨;现代教育理念下对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探索研究——东北大学副城新校区规划设计国际投标优胜方案[J];华中建筑;2005年03期
9 肖玲;大学城区位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02年03期
10 刘胜天,崔玉珠;沈阳浑南新区大学城硅谷效应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成超;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与区域联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守业;;美国赠地大学的历史及其启示[J];科技导报;2011年17期
2 赵涛;;试析研究型大学视阈下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5期
3 李延保;;对“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性教学”的再认识[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6期
4 赵继;郑东;金祥雷;;研究型大学学术发展的逻辑主线[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6期
5 苏娜;;国外研究型大学与研究生教育之探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0期
6 康利;;论述研究型大学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优势[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7期
7 汤俊;;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区域布局的不均衡性——基于区域发展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3期
8 黎军;石恒慧;毕清波;;论研究型大学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的突破与创新[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9 焦万里;;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1年04期
10 赵长江;;研究型大学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探析与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娄成武;;研究型大学管理模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姚玲;周星;许爱伟;;试述研究型大学与培养高层次来华留学生[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3 朱胜军;;论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潘黎;刘元芳;;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国家中的角色定位[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5 段远源;冯婉玲;;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6 何勇;裴晶莹;罗圣国;熊楚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督导工作信息化管理初探[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刘向兵;梁敬芝;;本科教育质量与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黄健;;刍议建设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工作[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9 王滨生;张德欣;邹广平;;积极发展适应研究型大学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10 杨涛;郭健;;美国研究型大学支持创办科技园区的历史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滑翔;把南方科大办成高水平有特色创新型研究型大学[N];深圳特区报;2009年
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段宝岩;关于研究型大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5年
3 谭新政;“号脉”研究型大学[N];解放日报;2003年
4 姚化成 郭金明 任晶惠;大工迈进研究型大学之门[N];辽宁日报;2004年
5 记者 吴长锋;4亿元助中科大建一流研究型大学[N];科技日报;2009年
6 中山大学 黄瑞敏;研究型大学应引入团队激励机制[N];深圳特区报;2009年
7 记者 铁铮;北林大加快实现研究型大学转型[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付毅飞 林莉君;希望研究型大学“一步到位”[N];科技日报;2011年
9 记者王丽丽;中国矿大向研究型大学转型[N];中国煤炭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李凝;解析“研究型大学”[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程妍;跨学科研究与研究型大学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武学超;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任喜峰;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6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郭树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发展模型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沈仲丹;高校激励模式有效性的权变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双云;中美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机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王义;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学院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张晓芳;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4 颜艳;优化我国研究型大学师资学缘结构的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5 吕思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形成的教育政策基础及环境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6 高昀;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规划[D];湖南大学;2005年
7 彭正明;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德育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李栋;论我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延峰;研究型大学教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梁敏乐;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成果评价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15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15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