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2011计划”实施目标与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创新

发布时间:2019-09-16 09:05
【摘要】:正成功实施"2011计划",对于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达到"2011计划"的实施目标,需要深入分析其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并找寻实践路径。一、高校的资源配给机制:从"分配-竞争"到"合作-竞争"从发展模式来看,我国高校存在一种趋同的倾向。如果用竞争和合作的视角来审视我国高校发展模式的趋同性,则可以发现,这一模式主要与资源获取的分配-竞争模式密切相关,其特征是分配和竞争相结合,归属不同地域政府管理的高校按照高校的身份、
【作者单位】: 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分类号】:G6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1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金荣;张俊飚;;农业知识源头协同创新的理论构建及对策研究——以农业院校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16期

2 金建国;魏明军;邸志刚;侯国强;龚瑞昆;赵宏微;;以项目为载体 多学科协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马志强;李钊;朱永跃;;基于校企协同创新博弈分析的高校服务价值提升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22期

4 钟灿涛;;面向协同创新的大学知识产权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22期

5 张水潮;;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系统及其旋进策略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6 刘新成;孟繁华;陈正华;;构建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基础教育质量——首都教育(基础教育)学科群二期建设回顾与发展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12期

7 王春梅;孟克;;高校——企业协同创新的新进路——基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24期

8 王小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服务青海经济社会发展[J];社科纵横;2012年06期

9 李祖超;聂飒;;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2年08期

10 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帆;;组建战创伤协同创新中心的体会与思考[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会议暨2012第四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瑛;;我国高校发展模式趋同化现象剖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8年03期

2 何星蓉;;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职能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07期

3 李淑霞;迟慧;;关于高校科研经费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济师;2008年06期

4 臧冠荣;;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研究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年09期

5 王丽晓;;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后勤实体发展研究[J];教育评论;2010年06期

6 张美书;;科研创新团队——高校提升科研水平的战略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5期

7 陈华杰;;基于高校科研定位的科研考核思维[J];科技和产业;2011年04期

8 罗炎成;;试论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及其优化途径[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陈春阳;;在为行业服务中推进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05期

10 刘本盛;探索高校发展科技产业的新模式——让高校发展科技产业驶向快车道[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小渝;;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策略探析[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肖耕禾;;“创新”是高校发展的不竭动力[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3 刘勇;;黑龙江省民办高等学校发展模式研究[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姜金秋;;高校科研评估制度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杨婷;;浅谈高校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6 许作铭;赵中洲;;完善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7 姜颖南;伍玉林;;中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现存困境及其对策研究——以“诺贝尔”现象为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8 崔全会;张富良;姚申建;;高校校园文化刍议[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徐桂秋;孟俐丽;;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培养与提高刍议[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党明德;;高校应积极争取风险投资[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王鹏权;教育部完善高校科研奖励办法[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市昌平区政协副主席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 陈勉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高正红;高校科研要多层次评价体系要多元化[N];人民政协报;2009年

3 张涛;发挥高校科研优势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0年

4 记者 陈丽平;教育部:将要研究拟定高校科研助理聘用暂行管理办法[N];法制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田豆豆;高校科研,“半成品”如何变“成品”[N];人民日报;2010年

6 李保林;以科学发展观推动高校发展[N];湖北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尤中、郭建斌两教授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N];云南日报;2009年

8 袁芳;高校科研助理岗位在探索中试行[N];科技日报;2009年

9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钧燕;英国怎样评估高校科研[N];中国教育报;2009年

10 尔东;2011年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项目开始推荐[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世彬;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2 黄亲国;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 王臣业;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模式及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4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燕华;大学科研合作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储祖旺;中国高校筹资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黄敏;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学科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构建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8 朱晓东;大学知识创新体系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9 杨树兵;关于提升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和政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韩国元;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勇;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2 戚文静;美国赠地学院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启示[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田志宏;基于风险投资理论的高校科技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张微;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5 刘晓霞;B类高等教育的模式与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施琪;基于区域智力资本提升的辽宁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彭树燕;我国发展营利性大学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8 李晓;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文灿;山东省高校科研项目集成管理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10 孙学章;我国高校科研诚信保障机制的建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361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361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8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