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中国和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工学基础研究产出比较

发布时间:2019-10-09 20:15
【摘要】:本文通过统计1990年-2009年我国一流大学工学学术论文的数量、篇均引用次数和零引用论文数,从规模、质量、低质科研、活跃程度、学科结构等五方面对我国一流大学工学基础研究的产出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比较,分析我国一流大学工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水平及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结果显示我国一流大学工学基础研究规模经过大幅扩张,从2006年开始进入成熟期。质量相对于世界和AAU实现阶梯式上升,与AAU的质量差距明显缩小;但工学各学科间发展不平衡,质量的提升主要由工程学和材料科学驱动,计算机科学贡献较小。虽然学科活跃程度远高于世界一流大学,但科研低质率与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差距仍相当明显;学科结构与世界一流大学呈明显区别。
【图文】:

指标图,数据图,数据库图,论文数量


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AAU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领袖集团①,是一个较为理想的世界一流大学群体参照系②。AAU设有一定的会员资格门槛,,将根据大学的表现,新增或者驱逐成员。本文的研究时段是2000年-2009年,这期间AAU共包含62所高校③。本文的学科分类按照汤森路透公司的《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ESI)进行,包含工程学、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三个学科。本文中,除了指明的工程学论文、材料科学论文和计算机论文,其余所有论文均指以上三个学科论文的集合。(二)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均来源于汤森路透公司的Incites数据库。该数据库是基于ISIWebofScience引文数据库建立的论文评价与分析工具,通过该数据库的数据,可以分析学术机构的学术产出和水平,并可对全球同行进行比较,深入分析机构在全球学术圈内的学术影响力。所有数据均于2011年5月下载。二、结果与分析(一)规模具备一定规模的基础研究是C9工学学科水平达到世界一流的重要前提。学术论文数量是衡量基础研究规模的重要指标。C9和AAU校均工学论文数量年度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中可见,C9校均工学论文数量随时间大幅增加,2009年达到827篇,是1990年校均论文数量的23倍,说明我国一流大学工学基础研究规模在这一时段内迅速扩张。C9校均工学论文数量增长曲线符合论文增长的S-曲线模型(图2)。对比图1和图2可以看出,1995年以前C9校均论文数量保持在100篇以下,是C9工学论文增长的

趋势图,时间曲线,曲线,质量图


过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二)整体质量基础研究整体质量是C9工学建设世界一流的要素之一。在规模已经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之后,质量已经成为工学学科上水平的关键因素。基础研究质量的观测指标很多,论文被引次数是其中的常用指标。论文的篇均被引用次数通常用来衡量学术机构基础研究整体质量。1990年-2009年,C9工学学术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图中可见,1992年-1999年,篇均被引次数曲线呈N型,两次增长的拐点分别出现在1992年和1996年。篇均被引次数增长拐点的出现不符合通常的认知———通常,论文发表越晚,累计的被引次数越少,篇均被引次数越低,篇均被引用曲线通常随时间下降。C9工学学术论文篇均被引次数两个增长拐点的异常出现表明从拐点到其后的高峰时间段内(1992年和1996年-1999年)论文整体质量大幅上升,使篇均被引次数的时间曲线摆脱了向下的惯性趋势。以1999年为界,C9工学学术论文篇均被引次数相对于世界和AAU呈现阶梯式上升:1990年-1998年,C9工学学术论文篇均被引次数与世界和AAU的比值分别在0.8和0.4上下波动;1999年-2009年,该值分别在0.9和0.6上下波动(图4)。随着“985工程”大量资金的投入,C9工学基础研究质量相对世界平均水平和世界一流大学上升了一个台阶。从2006年开始,C9篇均被引次数与世界均值的比值连续四年均保持在1以上,同时与AAU的比值保持在0.6以上,说明我国一流大学工学基础研究整体质量实现提升,从2006年开始达到世界平均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规划发展处;
【分类号】:G64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武亚军;面向一流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战略领导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4期

2 武亚军;;面向一流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战略规划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3 李仙飞;哈佛大学办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J];高教探索;2005年02期

4 马涛,丁琼;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基[J];航海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5 胡建梅;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10期

6 娄玉珍;赵鹏大;徐士元;;大学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的原则及途径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6年02期

7 李仙飞;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综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8 谷贤林;;学术内外因素与20世纪上半叶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昕;我国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2 左兵;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制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段江飞;我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历史考察与分析[D];清华大学;2005年

2 李伟娟;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原因探究[D];河南大学;2006年

3 张雷生;基于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中国地质大学学科建设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东维;;我国情报学基础文献和核心著者[J];情报科学;1986年04期

2 黄萍建,方太强,曾国秀;近5年《图书情报工作》引文分析的若干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2004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贻芳;;基础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J];党政干部参考;2011年06期

2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栏目设置[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刘民钢;;提升中国大学的创新能力[J];群言;2011年07期

4 唐诗昂;;科技强国视野下的美国数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科技成果纵横;2011年04期

5 陈育凡;;夯实基础 立体拓展 推进融合 南理工科技发展的新跨越[J];国防科技工业;2011年08期

6 ;我校成立微纳加工和器件公共实验室[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王瑞文;张嘉;盛刚;;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1年03期

8 刘永智;苏亚彬;;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人才;2011年14期

9 郭广银;;以高水平科研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8期

10 阴怀勇;安娴;王志成;张迎梅;;“十一五”期间兰州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回顾[J];中国科学基金;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志军;何晋秋;;中国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证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乔锦忠;;高校基础研究创新乏力的制度分析[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张酉水;;中国高等学校科技发展战略探讨[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刘念才;;高校创新能力建设研究[A];《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周钧;包华影;;注意实效 着眼未来——提高高校引智效益的几点思考[A];北京高校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文集(第一辑)[C];2004年

6 周珉;;新形势下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的思考[A];'97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C];1997年

7 杜月升;;知识生产与高等学校体制改革[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徐晖;党岗;吴集;;促进研究型大学融入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9 ;奋进中的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冯玫;;亚太国家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比较与河北省模式选择[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陈欣然;工大“天津膜”实验室跻身国家队[N];天津教育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赵笛;基础研究催生顶尖海洋药物[N];青岛日报;2010年

3 中新;高校已成我国基础研究主力和高技术创新源头[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4 记者 崔凯;基础研究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生命线[N];新清华;2008年

5 记者 吴世勇;高校成为我省基础研究主力军[N];辽宁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宏乾;多相反应工程:为产业升级打基础[N];中国化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刘莉 周清春;基础学科不能总是第二志愿[N];科技日报;2006年

8 通讯员 黄敏 蔡劲松;北航“211工程”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数居高校前列[N];科技日报;2006年

9 杰弗里·博尔顿;大学承担什么角色[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张蜀梅邋罗伟民 贺小伶 程东海;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州[N];南方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桂尧;中国大学参与国家创新系统的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朱晓东;大学知识创新体系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3 吴洁;高校知识转移的机理及效率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4 张海燕;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成长性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王志强;研究型大学与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周杨;科技成果转化视角的高校知识生产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文少保;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变迁与运行治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白勤;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陈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分析[D];东北大学;2009年

10 姚锐;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敏慧;高校基础研究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D];暨南大学;2007年

2 高泉;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基础研究与知识人才生产能力关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3 杨晔;地方高校基础研究与知识人才生产能力关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4 汪立超;我国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形成机制分析及强化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5 韦日钊;美国高校科研职能的发展与启示[D];西南大学;2007年

6 周晔;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7 金丽霞;国防科工委属高校对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贡献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祖燕飞;陕西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9 齐永芹;陆登庭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D];河南大学;2007年

10 何先刚;高校R&D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设计[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46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46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6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