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强势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及其应对
【作者单位】: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生工作处;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分类号】:G647;G206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荣姗珊;安徽高校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其教育实践探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蕉;;媒介时代的“舆论循环”[J];当代传播;2006年05期
2 许亚荃;李炜;;从网络的虚拟性看网络谣言[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朱健;;“舆论审判”与“媒体审判”检讨——兼论构建传媒与司法间的和谐关系[J];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05期
4 张桂芬,徐岩岭;论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信息利用指导[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年04期
5 丁柏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的管理[J];河北学刊;2003年01期
6 杜骏飞;流言的流变:SARS舆情的传播学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谢新洲;肖雯;;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及所带来的问题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年06期
8 李培;;电子论坛中的网络民意表露歧义[J];青年记者;2006年04期
9 郭讲用;;体育大众传播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李华;;和谐社会需要网络民意的合理表达[J];台声.新视角;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张瑜;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彭跃辉;网络发展与精神文明[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戴俐秋;人缘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王贤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道德建设[D];复旦大学;2005年
6 杨永军;先秦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姚德权;基于执政安全视野的新闻出版规制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石;我国传媒体育信息教育功能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9 李广;中国乡村治理中的政治传播与控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谢梅;新闻与消费[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超;议程设置理论的全面解读[D];河南大学;2003年
2 高新春;论新闻舆论监督的科学性[D];苏州大学;2003年
3 闫景明;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传播有效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4 黄云鹤;当代视觉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4年
5 马持节;网络新闻资源规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6 赵灵敏;“9·11”以来美国媒体对伊斯兰世界的认知及其原因[D];暨南大学;2004年
7 薛佃涛;论公众舆论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作用[D];苏州大学;2004年
8 阮云志;社会舆论及其调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9 刘义昆;人民网观点频道新闻评论议题的流变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熊文军;社会转型期公共舆论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孙卫国;祝智庭;;媒体素养教育:现代教育新理念——国内外媒体素养教育概览[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2 白龙飞;;十年:追寻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轨迹[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3 周朝霞;张国良;仇棣;;大学生网络传播行为嬗变的实证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周如俊,王天琪;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11期
5 鲍海波 ,杨洁 ,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J];新闻记者;2004年05期
6 张瑜;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何钢;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及其SDL学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曹冬雷;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佘燕芳;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章炯凯;媒体素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荣姗珊;安徽高校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其教育实践探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家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益锋;;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邓燕;;论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郭志伟;;高校网络舆情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世纪桥;2010年07期
4 秦秀清;刘婷;;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引导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04期
5 王江屏;晏妮;;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建设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1期
6 葛晨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高校网络舆情的引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7期
7 陈英;张银芝;;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传承;2009年12期
8 王旭东;;基于网络舆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李霓虹;方坤烁;张理光;吴佩勋;张瑾;;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立体体系[J];琼州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齐勇;;高校网络舆情的变动规律[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秋白;;高等教育总供求矛盾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及其宏观管理[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杨渝钦;;公共财政理论与城市高等教育[A];城市管理世纪论坛2001会议学术文集[C];2001年
3 ;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王小梅;;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实践探索——10年来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回顾与总结[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张伟江;;重视系统化研究 确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科学理念——以高等教育系统化特性为视角[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王义遒;;志存高远 行始足下——写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满十年之际[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张伟江;;高度、思维、境界和视野——忆十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有感[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张晋峰;;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举办十年有感[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周远清;;从“理论要点”到“高教强国”,再到“思想体系”[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吴立保;;做强省级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视角[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海志;中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更待山花烂漫时[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李們;松绑国有大学 财务自主助推产学研一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3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曲秉春 金喜在;择业能力培养需要创新[N];光明日报;2009年
4 北师大珠海分校“珠海高等教育改革特别试验区”课题组 于风政;在珠海设高教特别试验区谋广东高教新的重大突破[N];珠海特区报;2009年
5 孟丽娟;高等教育:我们拿什么和欧美PK[N];科技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王轲真 冯庆 刘秋伟;澳门与横琴校园将由隧道连接[N];深圳特区报;2009年
7 记者 董超文 通讯员 虞海霞;河套地区将主要发展高等教育[N];深圳商报;2010年
8 记者 罗霞;我省与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多领域拓展[N];云南日报;2011年
9 记者 刘宏;我省高等教育突飞猛进[N];江西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丁光清;蔡敬民: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线[N];安徽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兆宇;19世纪英格兰高等教育转型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张继林;共轭动力系统分析及其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管理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3 石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崔爱林;二战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卢晶;专业认证制度的治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朱迎春;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何振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化发展研究(1850-1960)[D];河北大学;2008年
8 吴越;中国高校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谢俊;大学的学术自由及其限度[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孟丽菊;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大学—政府—市场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陶立;以色列高等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董有志;对高等院校评价认证机构的认可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婷婷;我国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4 卫婷婷;我国中央政府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责任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5 谭晓玲;近十年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收益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6 劳丽静;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0年
7 于海曼;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改革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侯若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刘恋;哈珀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D];河北大学;2011年
10 董新美;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政府间财政责任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502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50242.html